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南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直及省市驻连南各单位:
《连南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第十六届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卫生健康局反映。
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连南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21—2025年)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为重点明确自治县“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措施等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健康连南建设,卫生健康各项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县坚持强化风险意识、机遇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制定涵盖“十三五”现状分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原则、总体布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卫生人力资源、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组织实施七大领域内容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助推自治县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二、“十三五”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县域卫生发展逐趋平衡。
(一)概况
1.基本情况。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全县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71个村(居)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7.72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比55.56%,年末常住人口13.41万人。
2.医疗卫生资源状况。2020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92间,其中县属医疗机构4间,卫生机构2间,镇卫生院7间,村卫生站74间。全县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9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1人,注册护士356人,其他卫技人员112人。全县医疗机构有编制床位483张,其中县人民医院26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3张,县妇幼计生中心20张。
3.服务利用和需求状况。全县2020年医疗机构总诊疗48.29万人次;全县出院人次16031人次;全县病床使用率58.81%;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5.8天。
4.居民健康状况。城乡居民健康指标23.45%,高于全省总体水平(19.73%),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74元,服务类别从12类增加到29类,健康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县人均寿命达到75.6岁,无发生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9.29‰和10.01‰。
(二)“十三五”主要存在问题
1.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总体上,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医疗卫生服务压力较大,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3.6张、执业(助理)医师1.72人、注册护士2.65人。
2.资源配置不均衡。全省70%以上的三甲医院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甚至粤西地区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专科医院发展相对滞后,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及医养结合机构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社会办医发展空间仍受到诸多限制,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床位数量明显不足、整体发展较慢。
3.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亟需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部分不同层级、类别的医疗机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有效联通共享不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亟待完善。
(三)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县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发展机遇难得。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力促“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重要文件。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8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是我县拓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所拥有的最重要发展机遇。从广东层面来看,广东作出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5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全面建成卫生强省”,先后制定下发《健康广东2030规划》、《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广东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引领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从清远层面来看,在新发展阶段,清远市拥有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三大比较优势,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双区驱动效应”和“双城联动效应”充分释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持续深化,生态发展政策红利不断彰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这些都为我县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挑战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居民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病已成为主要疾病影响着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更大挑战。截至2020年底,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6.7%,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提高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一)规划目标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决策部署,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调整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集中力量加强卫生健康能力建设,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主线,补齐卫生健康事业的短板弱项,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卫生健康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8张,每万名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生数达到1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医疗卫生制度,全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平均水平。
2025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与优化配置相统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优先发展和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以调整布局与结构、提升能力为主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2.坚持维护公平与提高效率相统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注重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域、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统一。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主体职责,加大投入力度,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规范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进社会有序竞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4.坚持统筹协调与齐抓共管相统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和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齐抓共管。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统筹城乡、区域卫生资源开发和配置,统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统筹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面,统筹预防、治疗和康复,增强医疗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和长期均衡发展。
三、总体布局
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属地层级实行梯度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总体上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人才的方针,坚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方向。
(一)机构设置。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
(二)床位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标准主要依据本县的人口数量结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现有床位使用情况等因素制订,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疾病谱等因素实施总量控制。在床位总量控制范围内,对城乡间、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的病床配置比例按照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的要求,以及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疾病谱因素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2020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各医疗单位床位数规划
(三)信息资源配置。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全县人口全覆盖和数据共享。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县、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推进就医“一卡通”,有效整合居民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实现功能和应用集成。到2025年,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100%。
开展健康云服务行动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全面推动建设以省全民健康信息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健康信息云平台。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基因检测、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的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移动医疗、精准医疗发展。
建立健全涵盖数据、应用、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全民健康信息化规范体系,确保全民健康信息系统标准统一。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各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打造分级诊疗平台,完善全面预约式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集约化”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推进医疗资源、医疗数据联网共享,积极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推进网络医院试点建设,构建连接省域三级医院、县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连锁药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强远程医疗建设,到2025年,建立覆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60%以上镇乡卫生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四)医疗设备资源配置。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等专病防治机构开放。推进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严格准入、有效使用原则,重点满足医院建设与装备需要,重点保障装备空白地配置需求;采取梯度配置政策,新增配置以临床实用型为主。预留规划指标空间,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配置需求。
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一)医院设置
1.公立医院。
(1)功能定位。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充分发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的龙头作用。县办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2)机构设置。公立医院设置应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建设。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重点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依据我县常住人口数,设置1间县办综合医院、1间县办中医医院和1间县办妇幼保健院。
(3)床位配置。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立以病种结构、服务辐射范围、功能任务完成情况、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床位调控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到2025年,公立医院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3.4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4)单体规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地址)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专科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的床位规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需要扩建的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必须达到85%以上。
2.社会办医院。支持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持续完善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推进和实现民营医疗机构在准入、服务质量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到2025年,多元办医格局更加优化,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制订完善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支持政策,简化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流程,实行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大力推行“一门式、一网式”审批,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工作。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放开社会办医院大医用设备配置,落实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投资。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医务室、门诊部(所)等。
(1)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站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站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向居民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2)机构设置。全县7个镇设置7所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到2025年,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心镇卫生院,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根据乡镇卫生院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卫生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所在地除外)。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3)床位配置。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床位规模。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得超过1.7张。
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举办,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中心(站)、血站等。主要提供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标准管理、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职能。
(1)功能定位。县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受县卫生健康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机构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原则上只设1个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稳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优化整合。县级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根据工作职责,规范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的设置,由其承担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着力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围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适应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需要,增加妇产、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开通妇产科、儿科危急重症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无缝有效衔接。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及儿科建设,夯实县乡村三级基层网络,加快补齐生育相关公共服务短板,促进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
④精神卫生机构。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到2025年底,至少在1所以上符合条件的综合性医院或慢病机构建设有病床的精神卫生中心并独立办公,承担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等职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专科医院。
⑤120急救指挥中心。到2025年底,建成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龙头,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共同建成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急救救治体系。
五、卫生人力资源
(一)人员配备。到2025年,我县医学卫生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更加健全,高端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师数达到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医护比达到1:1.25。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90%以上。县域内住院率90%以上。
(二)人才培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医教协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加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力度,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建立健全医学终身教育制度。以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到2025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医学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医学人才成长机制,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完善选拔机制、建立研修制度、资助重大学术活动等措施,努力打造医学人才高地。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在岗培训制度。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层次等渠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对医疗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研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护理、产科、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类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中医药师承工作,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培养新一代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三)人才使用。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人员激励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为推进卫生健康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深入推进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激励。综合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人员结构、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统筹平衡与当地县区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在绩效工资中单列全科医生津贴项目,有序提升全科医生工资水平。同时,扩大分配自主权,基层可自主确定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大力推广、规范完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实行人员县招县管镇用等政策,有效激发基层运行活力,调动卫生健康人员积极性。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充分释放医师服务群众健康的潜能。
六、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大力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建立完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中西医间分工协作关系,强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整合。
(一)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打造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广东药科附属第一医院帮扶托管,将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打造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医疗“龙头”作用,提升县域内住院率在90%以上,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继续加强对新生儿科、中医科、外科等科室建设,使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规范化诊疗。
2.加快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城内以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
(二)大力加强医共体建设
针对我县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共同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加强医共体建设,通过专家下沉、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各种形式和手段,促进卫生医疗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切实有效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共体是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双向转诊的重要渠道,要让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更多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探索开展将村卫生室加入医共体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档次和基金支付比例,确保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建设中医药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推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实现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
(三)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整合
1.防治结合。建立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间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预防保健科。依托相关科室,强化综合性医院(含中医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防治合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中医院“治未病”科室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2.上下联动。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优先覆盖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以及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并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组团式帮扶、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支持发展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3.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结合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要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建成一批特色浓厚、技术适宜的中医馆。加强中医院建设,力争将中医院建成为我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5%的村卫生站(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4.医养结合。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进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开通预约诊疗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动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
(四)培育瑶医药民族产业
1.挖掘整理瑶医瑶药:中医药民族医药是健康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和独特优势的领域。要充分利用连南的地理、生态与农业优势,切实挖掘和整理瑶医瑶药,保护中草药(瑶药)资源,发展瑶药瑶药制剂和健康保健产品,加强瑶医瑶药研发,提升瑶药生产制造的科技创新水平。
2.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建设瑶医瑶药展示体验馆、瑶医药博物馆展区,发展以瑶医瑶药理疗康复为主的健康服务业。加强连南瑶族自治县中医院(瑶医医院)建设,设立瑶医药特色门诊,推行瑶医药技法、提供瑶族药浴、刮痧等特色疗法的临床治疗,进一步推动瑶医瑶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是县人民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将规划实施工作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问责制。相关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
(二)落实各级责任。制订全县规划,将床位等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医疗单位。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的要求,配合县卫生健康局做好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设置。
(三)加强分工协作。县卫生健康局、县委编办、县经发局、县财政局、县医保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推进规划实施工作。县卫生健康局起草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县委编办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县经发局要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县财政局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县医保局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县自然资源局要依法做好规划用地审批。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四)规范规划编制。坚持依法依规编制规划,推进全面实施规划,规划按照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计算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并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目标,规划周期一般为5年。
(五)严格规划实施。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200张床位以上的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按程序报省卫生健康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省中医药管理局备案)。超过500张床位以上的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按程序报清远市卫生健康局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清远市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对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医保部门对超出核准床位的医保费用不予支付。
(六)强化监督评价。建立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