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连南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11日县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四月
目 录
第二节 新时代新特征 19
第三节 新机遇新挑战 2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9
第四节 发展战略 34
第五章 打造“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催生发展新动能 42
第一节 构建“生态+文化”全产业链经济圈 42
第三节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52
第三节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64
第四节 扩大有效投资 67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77
第四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83
第一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85
第一节 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91
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101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02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103
第二节 完善水利设施体系 106
第三节 优化能源保障体系 108
第四节 建设智慧信息体系 109
第一节 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114
第五节 巩固提升脱贫扶贫成果 124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125
第二节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128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130
第二节 加强保障经济安全 131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2
第四节 坚定维护各民族团结 133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33
第六节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135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36
第二节 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137
第三节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139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140
第五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141
附表二:重点项目一览表 148
附表三:重大产业一览表 182
附表四:重点工程一览表 18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中国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连南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连南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连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连南县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清远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围绕“生态与文化立县·全面高质量发展”目标和“149”发展布局,紧抓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感恩奋进,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治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抓项目促转型,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1)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40.01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7亿元,年均增长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615元增至21271.8元,年均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4万元。
(2)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增长能力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4亿元;5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3亿元;对外开放逐步拓宽,202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3267.1万元,出口领域扩展至服装、婚纱、鞋类及管道接口等多类商品,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3859万元。
(3)招商稳商不断加强,连南特色品牌与形象全面提升。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县经济产业大楼投入使用,累计241家总部经济企业落户连南,缴纳税收5.64亿元。成功举办半程马拉松赛、稻田鱼文化节、第十一届瑶艺节等体育赛事和特色节庆,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2020年美丽中国生态名城、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2019中国最美县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4)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项目建设落地,162个市县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45亿元,荣芳鞋业、金瑶峰度假村等市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泉小学、石泉公园等11个较大项目如期建成。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县人民医院、越秀桥等一批新建、续建项目加快推进,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鹿鸣•稻丰谷、寨岗城北新区等多个区域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全面动工建设。
2.突出特色产业,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9.4:25.0:55.6调整到2020年的20.4:24.9:54.7。第一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比2015年增长27.1%;第二产业增加值14.17亿元,比2015年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31.19亿元,比2015年增长29.6%。
(2)工业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初见成效。全县有8家规模以上企业,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已发展了广东益鲜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1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十三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累计达8603万元。共引进28个实体经济项目,总投资27.16亿元。
(3)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特色农业持续向好。狠抓“3个三工程”建设,围绕打造以茶叶、优质稻、食用菌、果蔬等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形成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优质稻、稻田鱼、清远鸡七大特色产业。总投资2.24亿元的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子项目基本完工,联农带农9276户,“稻鱼茶”品牌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推进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电商平台”项目建设,成功申报为2020年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连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林农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林下经济扶贫示范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13个,其中有两个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瑶山茶油”和“连南无核柠檬”。
(4)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夯实,“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2020年接待游客21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民族文化品牌凸显,县城进行特色化改造,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天下瑶城”开放式景区。寨岗镇杜屋村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千年瑶寨、瑶族博物馆获评广东省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线路和旅游元素不断丰富,“天下瑶寨·醉美连南”风情精品线路获评20条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之一,“瑶寨乡村度假之旅”被纳入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着力推进“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每年举办8个特色节庆、6项体育赛事活动,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打响,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活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第六届“稻田鱼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瑶族尝新节·桑叶美食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拓展,“粤省事”平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连南)上线。城乡特色化、景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3.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1)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深入推进。立足“天下瑶城·小县大城”定位,建成石泉公园一二期、一河两岸亮化、稻鱼茶体验馆、三产融合发展中心等工程,全面动工建设县工人文化宫(建滔楼)、瑶山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等民族特色化建设项目,城镇建设民族文化元素不断丰富;石泉小学、塘冲水库、越秀桥等一批民生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公共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随“创文创卫”工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提升,“天下瑶城”形象逐步显现。寨岗镇以城北新区开发为抓手的县域副中心建设全面展开,中心功能与辐射力不断增强。
(2)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老城新貌、古寨新颜初见成效。三江镇加快鹿鸣·稻丰谷项目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寨岗镇积极推动投资1亿元的大广农牧生态猪场项目建设,将有效促进富民兴村;三排镇聚力推动大兵山旅游公路、南岗至横坑扩宽公路顺利实现通车,旅游路网更加通达便利;大麦山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解决了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60余个;大坪镇积极推进“云上梯田•鱼米瑶乡”特色乡村旅游,大古坳三百步湾云上梯田荣获“广东十佳最美农田”称号;香坪镇充分发挥大昌超市销售网络优势,让优质农产品精准对接高端市场;涡水镇成功举办“枫林·瑶寨生态旅游(摄影)体验”活动,枫树林成为连南又一张靓丽名片。
(3)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入资金约3.60亿元,建成美丽乡村495个(生态村2个、特色村26个、示范村56个、整洁村411个),全县617个自然村100%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其中617个达到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已投入建设资金约1.23亿元,6个核心村完成进度100%。全年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四好农村路”完成情况在全市排名前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基本完工。农村清洁工程取得实效,“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累计改造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厕所37056个,新建农村公厕385座,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同步铺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4.深入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1)生态品牌建设效果显著。“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获2020年美丽中国生态名城;国家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第一批广东省重要湿地,三江镇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并开展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创建工作;成功申报创建37个行政村为市级生态示范村组织、11家市级绿色学校、1个环境教育基地、1个绿色社区。连南进一步巩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省生态发展核心区的粤北绿色生态屏障功能。百里瑶山千村美,万山朝王万山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全面贯彻落实。
(2)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大力推动国家级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围城、森林碳汇、绿道碧道等生态工程建设。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顺利推进,投入1.2亿元的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全面开工建设;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实现仿自然生态繁殖,引花入城、森林围城工程深入实施,三排镇横坑瑶里坪绿美古树乡村、涡水河县级湿地公园启动建设,18.4公里三江河段碧道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末全县林地面积1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91%;2020年完成造林2.2万亩、中幼林抚育6.6万亩、碳汇抚育0.7万亩。
(3)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实效。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为99.5%,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2.49,全市排名第二;声环境质量监测达标率为100%。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能耗“双控”目标全面实现,“散乱污”工业企业效整治,镇级垃圾处理场全部销号。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含县级、镇级)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清岸绿的优质环境基本形成。全面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2020年抽查全县6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为79.8%;已完成全县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暂未发现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县22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基本信息全部核实完成;全面完成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完成固废堆场整治,完善鑫科矿业有限公司山联亚基寨大理岩矿和山联白带梁岩大理岩矿的生态恢复。“十三五”期间完成矿山石场复绿治理7公顷。
(4)生态管护明显提升。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政策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缔非法矿点并复绿,拆除4家重污染企业,退出矿业企业16家,退出率36%。深化生态保护制度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机制;组建生态环境保护警察大队,加强联合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履行环保职责,制定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方案,逐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固废专项督察任务。到2020年底,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2宗。
5.传承发展民族底蕴,文化体育事业成果丰硕
(1)文化保护发展亮点纷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工作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三江镇金坑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排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耍歌堂)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增至3项、省级以上增至9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以上16人;已完成6452件(套)文物征集和藏品整理入库;成功承办第九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分会场系列活动。主题创作活动成果丰硕,推出具有瑶族特色的“阿贵哥”“莎腰妹”系列表情包;创作《瑶家酒歌》等一批民族歌曲,出版现代歌曲集《瑶歌唱千年》,录制原生态歌曲集《万山朝王》;瑶族传统民歌《出路歌》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瑶山那抹红》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民族文化不断出新出彩,纪录片《打旺都》获评第25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收藏作品,《丰收的布袋》、《掌嚯归》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二等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研发具有瑶族特色的盘王印摆件、潮流服饰等七大类二十种文创产品;原创排瑶手鼓荣获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
(2)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广东瑶族博物馆,县图书馆、文化馆分别升级创建成为国家三级、二级馆,镇级文化室、村级农家书屋全面普及;完成7个镇文化站、71个行政村(居)委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启动连南民族体育中心建设,县民族体育馆、县民族高级中学体育馆竣工;全面建成县、镇两级全民健身广场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文化惠民,大力开展送戏下乡、广场舞等活动,广场舞《魅力瑶山》获得全省广场舞联赛中年组特等奖。组织文艺团体外出交流演出,瑶族文化艺术团队先后参演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乡村春晚、中国味道·清远符号2019巴拿马春晚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2019连南半程马拉松赛、2019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季前赛(连南站)、广东省第二届自然水域河钓大赛、“2019年农商行杯”首届连南龙舟邀请赛、亚洲青少年羽毛球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连南县代表队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4金、2银,以及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获表演项目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6.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城乡保障构建新支撑
(1)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广”高速公路广东段全线通车;全面推进国道G323线连南县城段改建、省道S262线寨岗段改建工程;顺利完成省道S261线路面大修;完成县道X838线牛塘林场至板洞水库改建工程、乡道Y681线金坑至内田公路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34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734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在全市排名前列;推进县城主要道路14.6公里黑底化项目,完成越秀廊桥桥墩工程。到2020年底,连南县境内建成高速公路58.5公里、国道5.7公里、省道78.219公里、县道110.861公里、乡道868.19公里、村道301.737公里,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公共交通逐步完善,积极推广新能源应用,建成3条充电桩,投入使用11辆新能源公交车。
(2)不断完善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电网架构逐步完善,全面推动寨岗220千伏高联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110kV三江站扩建工程,新建35千伏白芒输变电工程列入前期。高效完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及“中心村农网升级改造”任务,重点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至2020年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供电可靠率99.91%;户均配各容量达2.55kVA/户,农网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成效显著。通讯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到2020年底,县城区域及行政村光纤覆盖能力累计达2.25万户,光纤接入用户达1.2户,累计建成3G/4G基站数157座,新建5G基站16座,实现光网、4G覆盖率达100%。固定电话机总数达9500部,固定电话机普及率达每百人6部,移动电话用户2.1万部,普及率达每百人13部。
(3)逐步完善水利防灾基础设施。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塘冲水库食水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受益人口达15.7万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基本完工,寨岗镇供水及基础设施扩建综合项目有序推进。加强城乡污水治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319个村级污水处理系统投入运作,建成污水管网50公里,农村环境卫生有效改善。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县城沿江西路建设基本完成,城防河堤工程全线贯通;完成同灌河、盘石河等46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山联水库、下牛塘水库、山田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大麦山、大坪、寨岗安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4)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光伏、水电等绿色能源加快发展,推进光伏发电的CCER项目开发,三排连水生态农业光伏发电一期20兆瓦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分布式光伏项目已经动工。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十三五”期间完成电能替代1332.67万千瓦时,主动服务光伏项目并网25个。开展光储微电网研究工作,智能绿色电网建设先试先行,建成广东省山区首个光储微电网,促进了分布式绿色能源消纳。
7.持续增进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惠及城乡。底线民生坚持做到“应保尽保”,至2020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人数13.8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分别比2019年增长4.8%、5.88%和45.3%。改造和新建公租房118套,完成168套棚户区改造,完成2062户农村危房改造,发放建房补助资金6059.6万元。就业数量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8704人,农村劳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7502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0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7%,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开展各类培训共10721人次,城乡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比例达到70%以上。
(2)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复评验收,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达到普及水平。截至2020年,连南县省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为84.21%,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达68.39%,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是97.27%,已提前达到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5080”标准。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98.56%,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8.49%,三年巩固率99.02%,初中毕业升学率99.82%。义务教育阶段三残儿童入学率100%;外来务工子女100%入读公办学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75%,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92.12%和89.82%。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实现“创先”目标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投入1200多万元完善农村小规模和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完成寨岗中心小学(金星)、星河湾三江镇中心小学等8个教学综合楼扩建新建项目,推动三排幼儿园、盘石幼儿园、横坑小学幼儿园建设;启动寨岗中学扩建工作,新建旺洞小学、石泉小学、民族初级中学,新增学位3000多个;开通乡村校车运营专线46条护航2800多名学生安全上学;建设县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民族特色美育教育,开设瑶族传统文化艺术校本课程,打造瑶族特色现代教学品牌“瑶微课”。
(3)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连南县被纳入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正式挂牌。推进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自助挂号缴费机等升级建设。加快互联网智慧医院建设,选定寨岗分院2间卫生站为试点实行远程心电诊断,逐步实现省-县-镇-村四级医疗同质化管理。创建省级卫生村179条、市级卫生村179条;完成8间基层卫生院、68间农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任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有序推进。到2020年底,达到每千人执业医师1.8人,每千人护士2.2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3.6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4 元。药品安全工作取得实效,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完成药房规范化建设。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对定点医药机构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大力推进医疗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已完成省内和跨省直接结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4)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多渠道发力,突出“产业、金融、就业”三项联动。到2020年底,连南县投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7357.60万元、整合其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类资金1.04亿元,派出7个驻镇工作组、69个驻村工作队共2362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已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1896户5321人全部脱贫任务,脱贫率达100%。“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全额发放贫困学生春秋两季教育补助,全额资助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劳力贫困户1146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5.84元,超过脱贫标准线,无劳动力783户通过政策兜底脱贫。就业和产业扶贫成效明显,贫困人口1621人实现外出务工并稳定就业;建立2个就业扶贫基地和9个就业扶贫车间,建成7类主导扶贫产业项目23个,带动59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超6300元;开展面向贫困劳动力的实用性技术培训及岗前培训,实用性技术培训参训人数1207人,岗前培训1354人次;出台就业奖补政策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了1151人的就业问题。
(5)社会治安环境更加优化。“平安连南”建设成果丰硕,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扫黑除恶、全民禁毒、扫黄打非等工作有力推进,恶性事件零发生。建设视频监控工程,完善“平安细胞”“立体化治安防控”“社会动员机制”体系。深入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化妆品市场安全治理示范区创建工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6)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完善。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信息化大数据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平台建设项目,推进县镇村三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挂牌督办消除重点安全隐患共9处,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推进县镇两级安全生产“双主任”制度改革,统筹指导各镇、村落实修订、制定防汛防风防旱应急预案,有序开展防汛减灾、防控非洲猪瘟等工作。完善县、镇、村三级森林防灭火体系,成立了2320人的半专业镇村森林消防队伍。深入开展“7+2”九类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和宣传教育培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8.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局面稳定和谐
(1)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1)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加大政府“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信任审批”,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建立完善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优化“信用连南”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公示公开;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双公示”工作。(3)价格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落实价格(收费)政策,编制并公布收费目录清单7个;降低中小微企业和商业用电价格;积极配合清远市落实医疗收费改革工作。(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完成连南县三家化解过剩产能钢铁企业的过剩产能设备清拆工作,化解钢铁过剩产能62万吨;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光纤宽带网络、公路交通、水利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推动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县69个村838个经济社完成外业调查实测面积13.03万亩,已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证的农户30355户;涉农资金整合示范区(点)建设有序开展,完成寨岗、涡水两个试点镇的22个“土地整合”示范村建设项目和5个非试点镇的2个“土地整合”示范村项目;49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金坑片区林农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益显现,整合非普惠性资金2679.89万元,拉动购买服务放大资金10338万元。
(2)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行常年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主动接受人大、政协民主监督,政协提案完成率、满意率实现两个100%。紧抓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开展政府机关作风转变“百日攻坚行动”,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机制,完成机关公车改革、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通过网络和报刊媒体等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重大问题责任查究制。大麦山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大坪镇不断深化“党组织+瑶老制+先生公”基层治理模式;“瑶老”调解模式发挥积极作用,唐者三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武装、双拥工作、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管理全面加强。
总体上看,连南“十三五”规划中各项指标基本完成,重大项目累计已实施或进入前期工作的项目共106项,占59.22%,深化“特色立县·生态崛起”发展战略推进顺利。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连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全县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之间、瑶汉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融合发展需加大力度;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绿色生态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民族文化优势需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还存在短板弱项,安全发展能力和机制有待加强。
第二节新时代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将面临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工业化步入4.0时代,将发生深刻的从工业化到智能化的演变,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期,经济发展动能也会带来革命性影响。
信息化——信息化进入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催生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基建。
逆城镇化——城镇化将从粗放式、扩张式的发展,转变为精致化、内涵式发展,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逆城镇化现象将出现,城乡建设进入有机更新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时期。
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将进入凸显期,进入应对老龄化和鼓励生二胎的交汇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的银发经济,一方面要制定完善鼓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
生态化——生态化建设进入关键期。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贯穿“五位一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建成现代化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节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在新时代发展新趋势下,连南在区域中将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1.发展机遇
——国际及国家层面。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从国内看,中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家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为连南的生态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开阔的市场需求。
——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层面。当前广东正处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连南可立足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优势,通过生态功能差别化的精准政策,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促进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全球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目的地以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区,增强对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大规模的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国道等区域性交通网络建设将提升连南区位条件,特别是广清永高铁站落户连南,将全面改善连南投资环境,成为连南未来十几年发展的重要契机。
——广清层面。广清一体化战略进入发力阶段,交通格局持续优化,两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加快,区域产业互利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广清产业合作加快向农业和旅游业延伸,共建广清农业众创空间项目与广清旅游集聚区项目,清远已成为广州重要的供穗农产品生产基地、“广州市民周末48小时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一系列“双城联动”效应为连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清远层面。为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民族政策,清远开展“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鼓励“三连一阳”地区集中资源和力量推动民族工业园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市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民族地区全域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范围,将省定贫困村帮扶政策向民族地区延伸,跟踪落实“3+1”结对帮扶机制,实行差异化的评价考核体系。这些具体的政策支持措施,将进一步增强连南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连南探索民族地区差异化发展路径。
2.发展挑战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清远北部地区与韶关等粤北山区拥有同样丰富的优质自然生态条件,乳源、连山等地区与连南有着类似的民族文化资源,而广州北部山区的从化、增城等地区不仅有优良的山水环境,还有更为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随着人们日益递增的生活需求与日益改善的区域交通条件,生态农业与全域旅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地区绿色崛起的共同方向。如何找到属于连南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是未来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
——资源环境约束更为趋紧。随着国家生态保护约束力度加大,资源约束不断强化,项目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生态补偿标准太低,补偿标准不足传统耕种收益的十分之一,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和农民利益诉求冲突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连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省生态发展核心区,面临着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制约。
——后发地区优势弱化。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用地指标越发紧张,连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推进生态项目落地上,因建设用地指标少、申报周期长,重大项目林地、用地指标无法获批的情况突出。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连南将处于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制度供给逐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大幅提高的关键期。面对充满重大战略机遇和诸多严峻挑战的新时代,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发有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清远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生态与文化立县·全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目标和“149”发展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全县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奋力建设“安乐瑶山·甘美连南”,为连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与创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优化完善“149”发展布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依托双循环实现内涵型增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区域协同,明确需求并精准定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参与国家、省市新一轮的战略布局。更精准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大战略,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提供更精准的区域供给。更深入地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依托全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准确定位和谋篇布局。更积极地融入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合作、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定“一区”发展定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开发管控,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打造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样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保证。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对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认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节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描绘了二〇三五年国家、广东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县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一批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集群,建成具有连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广清一体化和大湾区发展,与清远南部地区、广州和大湾区联系更加紧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效建立,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质量城镇化体系加快构建,形成县城、寨岗副中心“一体两翼”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乡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美丽连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优良生态环境巩固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粤北生态屏障更加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平安连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良居、弱有众扶的社会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全县在夯实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连南发展条件,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两山”经济实验区、排瑶文化弘扬地、康养研学新基地、旅游消费节点县,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产业新体系基本成型,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到2025年,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3000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成型,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0.0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合理,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经济新体制开放程度实现更高水平,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步。政府管理职能加快转变,逐步建成标准化、便利化、智能化的服务型政府,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城乡融合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天下瑶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区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乡镇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打响“天下瑶寨·醉美连南”品牌,全域美丽城乡空间格局基本确立。
社会民生展现新面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福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到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扶贫成果。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18万吨。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坚持生态优先和节约集约发展,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之路。能源资源开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空气质量保持在省市前列,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100%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1.08%。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社会治理跃上新台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制度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平安连南、法治建设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协商充分发展,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居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表1“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四节发展战略
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坚持资源守护开发、立足生态经济长产业链、推进“成片连网”全域旅游等三大战略,主动抓准聚焦点、把握突破点、谋求创新点,引领连南发展迈上新征程。
坚持资源守护开发战略。连南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需遵循最小化干预自然的原则,采用自然演化或近自然的发展方式。在保护过程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提高环境自我恢复能力,使生态恢复至接近自然状态。在开发过程中,基于农林产业资源进行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挖掘原材料附加值,实现产品生产物质能量的减量、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建设农林复合生态体系、无废工艺工业生态体系、乡镇生态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
立足生态经济长产业链战略。挖掘生态资源经济价值,使生态成为生产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将连南的森林、地质、物种、水体等自然资源,与周边乡镇的历史村落、古驿道、人文风情等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将农林业与旅游、科技、工业、商贸、文化、教育等产业组合,形成“农林业+生态工业+文化体验+科普研学+康养度假+休闲观光”不同组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经济长产业链,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连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进“成片连网”全域旅游战略。整合连南分散的生态与人文资源,通过“成片连网”模式,构建主题文化线路,进行浸入式体验场景设计、活动策划、文化品牌服务等建设,实现实景山水体验的全域旅游格局,让游客在此时此景能与自然和人文对话,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生态文化,改变原来单纯观光旅游模式。
第三章紧抓重点任务,加快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双区驱动”效应、广清一体化、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重大机遇,发挥连南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推动自治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第一节以高铁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高铁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影响,将是“十四五”时期连南最突出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充分把握高铁经济带来的同城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经济社会变革效应,成为粤湘桂三省与“双区”连接的重要节点县,为连南“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源。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促使高铁经济效益最大化。紧紧把握广清永高铁连南站落地建设的契机,按照站城一体、综合配套的要求,围绕高铁站场建设现代物流、商业服务、旅游地产等业态,引入大型商贸、国际高端酒店等优质大项目大产业,着力打造高铁站片区发展新高地,以高铁带动消费经济、旅游经济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经济,以高铁经济提升连南地区价值。
充分发挥未来连南枢纽经济效益,成为区域新增长极。有序推进广清永高铁途经区域快速公路建设,加快韶贺高速公路、佛江高速公路北延线、厦昆高铁等连南段项目落地,将连南站打造成为多条交通通道、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打造南北联通广东与湖南湖北中部地区、东西对接福建与云南的高铁经济带,发挥枢纽对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益,形成产品贸易的中枢、客流集散的窗口。
第二节以绿色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和鲜明符号,也是各地区“十四五”时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遵循,更是作为生态资源禀赋良好而经济欠发达的连南跨越发展的关键路径。
“十四五”期间,连南需要继续抓住“生态”这张名片,立足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天堂山瑶排梯田国家级湿地公园、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自然保护地资源,继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效,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积极谋划开展国家公园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第三节以民族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打响连南特色品牌
民族文化是连南的特色品牌。“十四五”需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往纵深发展,以更高的标准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以核心项目为引领,打亮连南形象定位。以核心项目为引领,打亮连南形象定位。以千年瑶寨景区、瑶族博物馆、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油岭古寨、金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景区提质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深化突出全县“天下瑶寨·醉美连南”与县城“天下瑶城·小县大城”的形象定位。
打好“瑶文化”品牌,丰富全域旅游内涵。重点抓好“瑶艺节”“瑶马”(半程马拉松)和瑶医瑶药三张核心品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级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逐步形成一批富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独创性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品牌。
打造连阳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共同体,构建全域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公路的连接,各景区强强联合、抱团拓市场,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强带弱,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与连阳周边地区合力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共同体,促进区域整体旅游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升,共创共建大湾区北部“原生态、高质量、深呼吸、大健康、悠生活”旅居康养共享区。
第四章加强区域协同,拓展高水平开放合作新局面
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理念,借助高铁经济发展契机,立足连南民族文化与生态产品优势,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寻找契合点,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一核一带一区”、粤港澳大湾区、广清一体化等国家和区域经济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节依托高铁经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高标准前瞻性做好高铁新城整体规划安排。积极响应广东省与清远市推进粤湘渝高铁纳入国家层面铁路网规划建设,全力配合与支持广清永高铁连南站选址工作,预留用地空间,结合站点建设商贸物流、旅游服务集聚区,打造连南民族名片的展示窗口,成为带动连南县域其他地区的重要引擎与枢纽。
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产业互补合作,融入高铁经济带。开拓湖南、重庆、成都等地客源市场,开展茶叶、瑶艺歌舞等优势农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推介活动,加强客源互动。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引进超级水稻等高产粮食新品种试种示范与亚热带水果及蔬菜新品种,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建立境外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并逐步向仓储、物流、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延伸。将连南的民族文化产品、特色农业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通过高铁经济带,展示与输送到粤港澳沿海市场与湖南四川等内陆市场,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大发展格局的一个民族文化展示门户。
第二节打造粤北城市带,落实“一核一带一区”部署
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高铁新区建设,强化连南县城中心功能,打造民族文化生态小城市。积极与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对接,开展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与连州、连山,以及乳源、始兴等粤北山区进行交通对接,开展生态发展与旅游合作,提供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合力打造粤北绿色生态城市带,形成北部生态发展区中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带,建好生态“北屏障”。
第三节立足产业协同,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
积极衔接内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向区域发展,精准对接“双区”市场需求,加快“入珠融湾”,提供高质量生态供给与文化服务。
打造大湾区“菜篮子”品牌。扩大连南生鲜农产品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高绿色农副产品品质,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客户的保鲜直销生态化定制农业。
加强连南瑶医瑶药与港澳中医药产业合作。结合自身优质生态资源,力争将连南纳入大湾区旅游规划体系,推动旅游+文化、农业、康养、体育、工业等业态,打造大湾区文化生态休闲中心。
协作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积极依托清远高新区、清城片区等发展平台建设,协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绿色新兴产业,为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油助力。
第四节加强合作共建,主动融入广清一体化发展
利用广清两市交通设施、产业、营商环境一体化战略部署,深化全面对口帮扶和扶贫工作,推动广州-连南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互补和融合发展。
创新农业合作模式。探索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推进连南与广州的众创空间建设和公共品牌在广州门店的建设与指引,全力支持打造广清农业公共品牌“清远农家”,吸引广州农业龙头企业到连南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
加强绿色生态工业合作。借助广州科教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引进广州科研机构到连南设立分支机构,用好连南民族生态产业园的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营商环境与成果品质,促进连南深度融入广州大都市圈。
第五节构建区域发展联盟,推动“三连一阳”地区发展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联盟。加强“三连一阳”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实现协同捆绑发展,与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共同发展。
合作共建清远民族产业园。进一步推进连南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合作共建清远民族产业园工作部署,促进连阳四县合作共建,实现利益共享,引进更多更高水平的企业、技术和人才,推进“三连一阳”地区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依托清远少数民族地区联合发展的工作部署与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相邻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串联成片,合力打造清远“瑶壮风情,生态绿都”的民族旅游品牌形象,建立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业,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第五章打造“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催生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生态+文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总部经济、实体经济有效衔接、良性发展,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构建“生态+文化”全产业链经济圈
针对区域供给需求,结合连南优势资源,以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全产业链经济圈,打通产品上下游,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产业链设计,建立循环产品线,打造森林生态+特色农业+健康康养+文化旅游的全产业链,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形成“大生态”“大农业”“大健康”“大旅游”四大方向循环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连南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生态+文化经济银行”,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构建价值链反哺资源的培育,进而实现产业与资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形成“资源链—生态链—价值链”3C全产业链经济圈模式。
“大生态”:全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优化整合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高标准建设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重点开展板洞、大鲵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全力争取纳入南岭国家公园范围,探索创建国家公园示范县。(2)发展林木资源利用产业。做强富民兴林产业,培育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等产业,积极推动以林业碳汇为主要内容的碳普惠项目申报工作,提高综合效益。
“大农业”:集中精力抓重点项目,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四大抓手。(1)深化发展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等3个具有连南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拓展特色、无公害、有机种养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动“工农互动”,加快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市场营销、休闲旅游等为重点,拓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需求,实现农业单个环节服务向全程服务发展。(2)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连南第二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形成以林油、林茶、林药、林菌、林果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模式和以林禽、林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模式等高效林业立体循环经济,建设连片规模较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积极发展与旅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等新型农业业态,以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到2025年,打造油岭古寨、寨岗镇寨南唐屋生态旅游度假区、金坑云上瑶家精品民宿旅游、大坪镇“云上梯田·鱼米瑶乡”休闲旅游度假区、县供销社“在水一方”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打造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
“大健康”:整合产业园资源,打造民族生态产业园。(1)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挖掘连南良好生态、瑶医瑶药、温泉等资源,将民族医药与健康疗养结合,积极培育以中草药(瑶药)种植为主的健康农业、以瑶药为主的生物健康制造业、以瑶医药康养为主健康服务业,建设森林康养体验馆、康复中心、瑶药植物园、瑶药药膳中心,提供定制化民族健康养生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优化升级原连南县产业园,整合产业园及全县分散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打造连南中药材(瑶药)基地,建设“县瑶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瑶医馆+瑶医特色卫生站+民间特色瑶医馆”四位一体的瑶医药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首家广东省瑶医药博物馆、连南县瑶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寨岗温泉养生区、三排老排瑶山逸康生态养生园等项目落地,培育涵盖全县域,具有传统民族特色与政策优势的民族生态产业园,争取纳入省级产业园建设。
“大旅游”:串点联线,争创国家级级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1)品牌化建设,营造连南瑶族文化IP,推动瑶药、瑶鼓等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具有瑶族特色的高品质文创产品,构建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产业链,打造集瑶绣、瑶银、瑶鼓、瑶药、瑶浴等工艺制作、文化传习于一体的省级连南瑶族(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广东对外展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一。(2)结合瑶族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文化传媒、影视拍摄、娱乐展演等文化产业,构建多元民族文化产业体系。(3)瞄准“两区”研学市场需求,围绕“产、学、研、教、创”要素,充分挖掘和开发研学资源禀赋,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目标群体到连南开展研学游活动。(4)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综合体与精品线路。通过文化引领、串点联线、融合互动,将连南独特的瑶族风情、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点通过旅游公路与生态景观路串联,打造最美景观公路,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游径,形成森林生态板块、田园休闲板块、健康康养板块、乡土风情板块等主题区,并结合森林、温泉、山地、田园、瑶寨等特色汽车露营地,构建连南全域旅游网络体系。依托高铁经济效益,与清远其他区县、韶关、肇庆、河源等地区联动协作,形成粤北区域旅游联动圈,到2025年,年游客量达到1000万人次。
第二节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品牌化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促进传统农业提质增效,保障农产品供应。(1)稳定粮食生产。以5.1万亩粮食功能区为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十四五”期间,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27.5万亩,总产量2.18万吨。(2)稳定菜篮子工程。动员蔬菜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带头保蔬菜种植,挖掘扩种生产能力,力促稳产增产保供给。“十四五”期间,蔬菜总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60万吨。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推进天农牧业原种猪场、广东大广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连南分公司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等项目,坚持补栏增养和疫病防控相结合,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到2025年,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养猪龙头公司2个,公司+农户合作养殖场20个,年出栏家禽5万只以上规模场2个,一般养殖场20户;淡水养殖面积达585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000吨。(3)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加快实施数字化农业农村发展行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与质量,坚持把解决好农田水利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机械化水平与农技服务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的供应能力,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设智慧农业。到2025年,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0%;主要农作物良种及先进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
推进“3个三工程”与“3+X”产业,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探寻数字化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龙头,以市农业“3个三工程”推进,重点打造以茶叶、优质稻、食用菌、特色果蔬、特色渔业、清远鸡等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抓好“万亩茶园”“万亩有机稻”“万亩茶果”“千亩石斛”“千亩兰花”“千亩香菇”项目建设。到2025年,打造寨岗水果产业示范园区、三排连水墩龙瑶寨水果基地、寨岗兰花基地、三江兰花基地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广清连南万亩茶园,发展种植茶叶面积1.5万亩,柑橘种植面积5000亩,发展种植无花果、毛葡萄、鹰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0.5万亩,种植食用菌达到150万棒以上。推广特色渔业发展,到2025年,稻田养鱼面积达8000亩,产量250吨。积极引进养鸡龙头企业,到2025年,争取建成1个种苗繁育基地,年出栏10万只肉鸡的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个,清远鸡年出栏量200万只以上。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依托各镇村资源禀赋,以稻米、特色水果、瑶药、茶叶、花卉、畜牧、水产、食用菌为重点,打造油茶、烟肉等瑶族特色品牌,提质增效,集中连片,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鼓励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创建一批特优“粤”字号农业产品,做优大湾区菜篮子、茶罐子、果盘子、米袋子、油瓶子、盐筒子,开展订单农业,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创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5个以上广东省或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家粤港澳大湾区加工企业,创建“连南大叶茶”“连南稻田鱼”2个农产品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1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区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引进市场前景好、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引进、合作、孵化力度,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商贸流通信息化,精准对接大湾区市场需求。瞄准广州大市场,与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清远配送中心联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继续推进区域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加快寨岗农贸批发交易市场等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高速公路休息区与景区的农产品体验式消费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与种养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结合,完善产供销链条。结合建设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通品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大湾区高端市场对接渠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开展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充分发挥政府奖补、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的协同作用,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出台地方扶持家庭农场、县级龙头企业、“三品一标”示范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到202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个,家庭农场180户。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生态农业。(1)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农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化肥减量、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水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提高种田效益,开展生物防治,大力发展稻田鱼、稻鸭、荷花鱼等环境友好型特色农业,促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减少农业生产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规模化经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类产业发展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
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个以上特色众创空间产业集聚区。(1)夯实科技发展应用、孵化转化方面的基础,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科研院所等机构利用特色街区、闲置厂房、楼宇等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助推创新创业。(2)用好民族地区“3+1”帮扶工作机制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研究中心、孵化基地等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能。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及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整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建设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孵化育成、人才培育等功能的研究院,打造企业创新生态圈,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个人技术创新能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的人才“引育用留”制度体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清远职教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水平,打造适应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满足各类劳动者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
第四节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培育民族生态产业园。培育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健康农业、以瑶药为主的生物健康制造业、以瑶医疗养为主健康服务业。布局以瑶医药为特色的养老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围绕广清永高铁站等重大交通节点有序规划布局新区建设,打造新型商务中心。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管理、培训、会展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有实力、有市场份额、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企业加强技改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实现产业链拓展整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对接大湾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一批重大科技平台落地连南,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突出招商重点,确保生态经济发展有新突破。用好民族政策,加大招商力度。通过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健全招商引资信息化平台,提高招商实效,强化园区用地指标、配套基础设施、环保等要素保障,不断提高对项目的吸引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总部经济齐头并进。强化用地指标、配套设施、环保等要素保障,做大总部经济总量,鼓励优质企业在连南兴办实体企业,积极引进近零排放、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落户连南,推动实体经济与总部经济齐头并进。
第五节做优做精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农旅结合,促进“农业+特色休闲产品”发展。(1)发展精品民宿经济。利用森林、田园、河流、水库、瑶寨等旅游资源与存量资产,打造“一店一品”“一宿一格”特色化精品民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特色化整村民宿改造,努力培育连南旅游新品牌。(2)发展休闲农业体验旅游。结合茶叶、休闲渔业等特色农业,开发农事体验、民俗风情、农家乐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大麦山现代生态茶园、新寨九寨梯田现代农业观光园、寨岗生态农业(温泉)特色示范区、三江镇生态旅游开发等项目,着力引导乡村民宿、乡村营地、乡村俱乐部、养生农庄等休闲度假业态,结合休闲旅游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将连南手信与区域旅游形象打包营销。到2025年,全县培育10家以上星级旅游民宿。
文旅结合,打响瑶族特色文化和耕读文化品牌。(1)高起点谋划包装民族节庆品牌。以创建国家(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为切入点,精心打造好系列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突出重点抓好“盘王节·耍歌堂”瑶族文化艺术活动、稻鱼茶文化活动和“瑶马”(半程马拉松)三个核心品牌,结合广东旅游博览会等区域平台宣传文旅产品。(2)推进连阳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共同体建设。强化旅游集散综合服务,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瑶乡风情体验区。(3)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研学文化旅游。挖掘茶文化、渔文化、瑶文化等连南传统文化内涵,讲好连南故事,整合县内季节性闲置公共资源,主动与大型康养连锁机构、教育研学机构加强合作,与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市场对接,开发民族文化和耕读文化研学产品与路线,建设一批“两山书院”“艺术采风部落”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把连南打造成为“双区”康养研学新基地。(4)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旅游。统筹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宣传教育等工作,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行动,挖掘金坑等“红色村”内涵提升和价值开发,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文化,策划拍摄一批专题纪录片、戏曲作品等宣传红色作品,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并纳入精品旅游线路。(5)继续挖掘连南多元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活化开发结合,成为民族性文旅产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广东瑶族博物馆、《瑶颂·瑶族舞曲》实景演出等现状项目,对千年瑶寨景区进行5A提升改造,在保持原真性与特色的基础上,打造油岭古寨,连通西五排古驿道,对连南八排古村落、三江镇石泉山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一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址进行整理保护和开发。积极申报牛蹄、大笼糍等多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一批富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独创性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品牌。
生态与旅游结合,发展公园经济。(1)突出抓好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项目,打造全国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发展的模范样板,完善游客参观、科普、体验的设施与空间,激活国家公园经济效益。(2)将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县供销社“在水一方”田园综合体、龙腹陂及周边村庄一体打造国家和省级农业公园,按照5A级景区进行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度假区。将金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三江源生态文化度假区、油岭歌堂坪、石泉公园创建成为3A级景区。开发起微山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公园、千年古榕民族特色公园、涡水八排养生谷等项目。(3)保护与发展结合,在板洞、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外围,结合周边森林山水与村庄资源,开发科考研学、养生度假等衍生产业项目。
抓住核心景点提档升级。(1)全力支持全县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优化提质,推进文化旅游特色村和特色乡镇建设,打造精品旅游景区集群。千年瑶寨景区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创建5A级景区。(2)县瑶族博物馆要抓好周边环境整治,融入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丰富景区内涵。全面升级改造《瑶颂·瑶族舞曲》实景演出场地与效果,结合县工人文化宫(建滔楼)建设、盘古王文化园、西北山生态公园整体打造4A级景区,尽快形成品牌,引入社会资本投入运作。(3)网红打卡点提升工程。重点打造9个网红打卡点:顺德广场喷泉、沙腰妹阿贵哥、高脚瑶族长鼓等;越秀风雨桥的灯光秀;万山朝王“一生一世”红桥;大坪镇连南西五排森林徒步探险之路;三江源龙腹坡水利工程涉水体验点;涡水镇月亮湾农庄;瑶山步行街瑶家客家特色餐饮街区;大坪镇大古坳湿地公园摄影地;涡水镇马头冲枫树林;大麦山镇白芒古榕。
整合全域旅游格局,打响“天下瑶寨·醉美连南”品牌。以满足大众化、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构建“一心两圈五区八线多点”。(1)培育系列乡村旅游网红打卡景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㕱嗨最美旅游公路)、“天下瑶寨·醉美连南”和“瑶寨乡村度假之旅”精品旅游线路,织密拉动各景点强强联合的多彩纽带,打包成面向不同周期、不同客群的旅游产品线,构建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圈、东部健康文化旅游圈,以“天下瑶城”为核心,促进区域整体旅游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升,着力构建景区景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2)推进连阳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共同体建设,强化旅游集散综合服务,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强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重点打造瑶乡风情体验区。(3)加强与“途牛”等专业旅游网络合作,推动更多网络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旅游消费服务,将连南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节点县。
抓营销推介,对接区域旅游市场。精准对接大湾区旅游消费需求,量身定造好一日至三日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为大湾区游客推介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充分利用广州岭南集团有限公司帮扶契机,提高全媒体营销应用水平,综合利用各类现场活动、媒体平台渠道的信息推广优势,通过动静结合,大力宣传连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精品线路、文化产品和品牌赛事节庆活动,充分展示连南文旅融合发展新形象,为全域旅游扬名气、聚人气、生财气,激发旅游市场新活力。
第六章聚焦国国际内双循环,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定位
明确定位思路,坚持“一区”定位立足连南所能所长,以小切口融入“双循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促进消费升级和有效投入并重,积极探索连南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积极参与融入国内大循环
立足强大的区域大市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满足新需求。依托国家扩大内需与畅通国内大循环战略部署,贯通连南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进一步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优化连南一二三产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区域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绿色新兴产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与协调。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用好中央、省、市援企降费融资政策,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更好服务地实体经济。
第二节有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对外开放环境。(1)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合作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拓展经济合作领域,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2)拓宽“走出去”领域渠道。重点挖掘连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稻鱼茶的传统农耕产品、瑶医瑶药等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产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相关产业的博览、展示、展销平台,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提高连南文化美誉度和产品品牌知名度,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旅游联盟,实现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多领域的互惠共赢合作。(3)引导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企业的对外交流协调机制,提供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境外投资环境评估以及项目合作机会等重点资讯,增强企业境外政治法律和商业投资风险意识。完善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机制,落实境外投资项目事后备案制,简化境外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对外担保等外汇管理手续。
大力引资引智引技,改善“引进来”的环境。全面加强招商选资,用好省市扶持民族地区政策,建立全县项目招商“一盘棋”机制。(1)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加强精准招商。充分解读政策,提出连南招商的重点行业类别,靶向精准招商,加强产业园区的产业项目推介,加强与清远市三大产业园区之间的联系,积极到各地商会进行招商宣传。利用广州市越秀区对口帮扶契机,主动筛选招商对象,寻求经济合作发展切入点。通过清远市引进生态型的龙头企业融资,对点帮扶。(2)推进优势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连南的茶叶、稻米、中医药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开展大规模的产业链招商与集群化招商活动,做大做强连南的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多元化招商模式。除了重点引进实体经济项目和总部经济项目外,需加大力度发展体育+、文化+、旅游+、综合会议+等多形式招商活动,利用好大型赛事、综合会议和文化节庆活动等大力推介连南产业政策,不断提升连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4)加大联合招商力度。联合清远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品牌资源进行联合招商,将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产品串联整合,做出品牌做出经济效益。(5)引进技术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连南就业和开创事业,加强与国际、周边地区人才交流合作,重视引进培育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茶叶、稻谷培育等技术人才,与周边企业、研究所合作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基地的品质与等级,推动连南优势产业品牌发展。引进具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旅游集散服务,对村民发展个体农旅项目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开展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培训。
第三节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传统消费。(1)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六化”发展。坚持规范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多样化、智能化发展,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逐渐开展,打造有温度的“连南服务”。(2)优化县域商业流通网络,合理规划城乡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布局。鼓励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结合高铁经济区建设,加快提升县城商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商贸发展格局。改善工业园区、偏远乡村的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完善社区服务网点,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形成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3)建设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菜品,建设特色餐饮文化街。(4)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建立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5)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结合城镇化建设,充分释放住房市场的合理需求,延伸住房消费领域,发挥住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消费新供给,开拓城乡消费市场。(1)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打造旅游消费节点县。分类有序开放旅游景区,做好实名预约、入园必检和限流等防控措施,启动“漫步连南”“畅游瑶乡”等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开展家庭式旅游活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全县特色文化旅游及文化商品,支持餐饮及特色景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网红打卡新地标。积极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县和体育特色乡镇,建设健走步道、多功能运动场地和运动场地,推出1-2条自行车精品骑游路线。(2)加快城乡消费融合发展。建立全县农产品产销对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清远市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市场对接,解决连南农产品销售问题。进一步提升乡村商业网点,积极开展“醉美连南”电商直播,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3)启动夜连南行动计划。设计开发1-2条“夜赏连南”线路,策划举办精品荧光夜跑、夜间秀场等户外主题活动。实施“点亮连南”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计划,推动博物馆、景区、公园、特色商业街区等延长营业时间。(4)“放管服”改革,优化消费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引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提高消费活跃度,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智慧新生活。(1)培育壮大“互联网+”消费新模式。搭建对接平台,推动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商品、农副产品与电商、新媒体等合作,推广社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无接触交易服务新模式。引导线上企业与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合作,推广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前置仓、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支持培育一批示范项目。(2)开启数字化新文化景区。实施高清云播放设备进景区工程,推进超高清直播进景区。在重点文化旅游区及生态旅游区布局高清显示系统,试点超高清云旅游、瑶王节直播等应用,让游客能够从云端感受连南的魅力。示范推广典型旅游区,鼓励文旅体创新发展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等线上营销新形态。
第四节扩大有效投资
重点加大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发挥投资对扩大需求、优化供给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1)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2)推进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推动实施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3)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加快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加技改、研发等创新驱动投入,围绕节能环保、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形成“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有效配置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持续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强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民族生态产业园、省级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投融资机制建设,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以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关系。
第七章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清远“一核三心三支点”城市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全域国土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促进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建设清远北部生态发展区重要支点城市。
第一节优化全域美丽城乡空间
合理规划三类空间。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统领发展全局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蓝图、布局总图。其中:城镇空间,重点打造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寨岗产业中心、三排文化旅游中心,构建“一主两副”城镇化格局;农业空间,以寨岗、大坪、三排等区域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生态空间,集中在北部与南部丘陵山区,包括板洞、大鲵、大雾山、起微山、涡水河等自然保护地。
加强差异化空间管控。树牢城乡特色化建设的强烈意识,优化县域协调发展政策导向,加强差异化政策顶层设计,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细化政策单元,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探索三类空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依托高铁新城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化战略,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加快县城提质增效,提高县城核心地位与辐射带动能力。(1)优化县城空间格局。立足“小县大城”的定位,按照“东融、北拓、南进、西保、中提升”的发展思路,推进连片连线布局,拓展城市框架,提高承载能力,努力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目标。(2)全力打造高铁新城。重点结合广清永高铁连南站场建设,规划预留商贸物流与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空间,综合开发建设广清永高铁新区、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图书馆、游泳馆、智慧化生态停车场、高铁移民安置点等配套项目建设,与原县城路网与服务设施有效衔接与分工,带动县域旅游景区与生态产品向区域市场流通,成为带动连南县域其他地区的重要引擎与枢纽。(3)高品质建设县城景区。结合“天下瑶城”开放式景区定位,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深化县城民族特色化改造,完善县城旅游功能布局,丰富县城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创等业态,加强特色化、标准化、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改善旅游交通、游览、卫生、购物环境,加快联通鹿鸣•稻丰谷、在水一方田园综合体、广东瑶族博物馆、石泉山文化公园、《瑶颂·瑶族舞曲》实景演出等主要旅游线路,提升县城景区旅游联动性,塑造连南瑶族风情形象与中心功能,形成东西南北中都有特色亮点的县城景区化总体格局。(4)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工程,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补齐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农村人口“下山进城”,引导乡镇人口向县城集聚,吸引更多的优质劳动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到连南发展。
加快寨岗城北新区建设,着力打造连南副中心。(1)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新区新城。根据寨岗及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与人口承载的服务要求,结合省道S262线连南县寨岗段改建工程,整体谋划城北新区格局,以道路景观、建设停车场、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起步,科学布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居住功能,健全城镇综合职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个宜商宜居现代新城区,结合老城提质改造,完成寨岗中学扩容提质工程,承接连南县城的生产服务与部分生活服务功能。(2)明确寨岗镇县域产业中心定位,充分利用民族政策,整合三大产业园区,按省级产业园标准建设民族健康产业园,争取列入省级产业园区,使寨岗镇成为吸纳周边区域人口转移和就业的产业中心,逐步使寨岗主城区达到5万人口的规模,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连南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引领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第三节增强镇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
提升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上接城市、下连乡村的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各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镇综合职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争取各方支持,谋划出台鼓励移民进城政策,引导高寒山区、地质灾害点及边远山区的村庄向城镇迁移。加强以市县重点项目为主的道路交通、供水、水利、信息、物流、数据中心、能源、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支撑平台,推动城乡提质扩容。落实革命老区支持政策,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全域推进特色乡镇建设。支持三排镇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特色化改造,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乡镇。支持大麦山镇利用茶叶、梯田、古榕树等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一批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美丽田园综合体,打造生态文化乡镇。支持大坪镇发挥稻鱼茶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提升大古坳等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施国道G323线沿线村庄特色化改造,打造稻田鱼米乡镇。支持香坪镇依托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耘曦产业基地等,提升生态保护和发展水平,推进林下经济、森林探险、特色农业等产业建设,打造生态探险乡镇。支持涡水镇挖掘盘古王文化资源,全域推进沿线沿河村庄特色化、河岸美化建设,通过以建设瑶医瑶药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打造康养旅游乡镇。
第四节深化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化建设
提档升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1)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以镇为主体、行政村为基础、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先整治、后提升,点上梯度创建、面上连片连线打造的推进思路,深入推进“五个梯度”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到2025年,全县8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建成特色村35个以上、生态村7个以上,力争建成美丽田园4个以上;继续推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项目往纵深发展,各镇建成1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带。(2)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深化梯度创建布局,加大力度推动高速公路、国省道、河流沿线、古驿道、旅游景区等“四沿”村庄民族特色化改造,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自然村房屋外立面改造,全部行政村达到广东省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域改善提升农村发展面貌。
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1)依托产业扶贫项目与龙头企业品牌,梳理细化每个村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促进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2)保护传统村寨和乡村风貌,打造主题村寨。坚持传统村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挖掘与活化利用。结合瑶家、客家文化特色和镇村资源特点,打造以果园、稻田、茶园、中草药、渔业、花卉、蔬菜等不同特色的特点鲜明、布局合理、具有瑶族文化底蕴与乡愁韵味的新时代汉村瑶寨。(3)加强存量农房微改造,鼓励在村民住宅的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丰富村容村貌形态。
第五节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1)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连南塘冲水库供水工程,加快省道S261线连南大麦山至连山上帅段改建工程,落实省市对民族地区创建4A级以上景区的扶持政策。(2)推动省属大型龙头企业结对帮扶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园。依托清远民族工业园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连阳地区产业共建机制,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引擎。加强瑶医瑶药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设连南民族生态产业园。(3)突出生态绿色、民族特色、文化底色,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与周边地区一起合力打造清远“两县三乡一带”旅游经济发展区。(4)促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满足民族地区群众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综合素质。
第八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高水平发展新活力
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探索,加强改革系统性和实用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按照国家、省的部署,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对市场的宏观引导,完善财政政策与产业、价格、土地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加强政府发展、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职能。(2)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机构和职能整合,规范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建立健全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控制的协调配合机制。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理顺基层政府条块关系,探索推行县、镇两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3)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分析评估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调控决策程序及制度。完善财政政策与产业、价格、土地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4)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环境资源、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统筹整合各类考核专项,综合运用多方面发展成果考核评价结果。(5)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推进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管理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行政级别,推进经营服务类和符合条件的公益三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县镇两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健全权责事项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严格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以及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事项,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2)政府工作重点由审批向监管和服务转移。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加快制定对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各层级行政部门的责任和权力,涉及跨部门的项目要落实主责部门,加强对市场和社会主体的监督检查。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创新,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和部门牵头负责制,统筹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试点,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开工率。(3)加强机关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以“规范服务为核心、提升效能为重点、公开监督为保障”的标准化服务标准体系。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前置审批环节,严格控制新设审批事项,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推进审批后监管制度化建设。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模式,实现对审批活动的实时在线监察。探索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加大对工作实绩考核力度。
加快公共服务职能转变。(1)完善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推进“横向覆盖部门,纵向延伸村居”的一体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省市县网上办事大厅无缝对接,建成县镇(街)村(居)网上综合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全县所有服务事项开通网上在线申办功能,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信用信息网上查询、政府效能网上监察。(2)改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领域服务。全面公开政府采购项目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标准和操作规范建设,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强化依法采购,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3)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服务供给。
第二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体系。(1)加快制定统一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健全企业税收、用地规模指标、基础设施投入、用能环保指标等机制。(2)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更加阳光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3)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价格政策,健全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4)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归集,加强信用信息应用能力,完善联动奖惩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1)放宽市场准入。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深化落实“先照后证”改革,禁止变相审批,统一市场准入规则,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2)加强监管执法。规范执法行为,解决多头执法或重复执法,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强化执法考核和行政问责。完善监管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做好市场监管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3)改善道德监管。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标准监管,实施科技和大数据运用监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做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和用地指标奖励申请工作。(2)完善“三旧”改造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工业土地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3)实施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减免政策,加快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考评、实绩排序、分类施策为主要内容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4)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5)加强行政与司法的联动互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市场化破产重整机制,推进“低效企业”有序退出市场。(6)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城乡一体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建设。
深化资源能源配置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1)建立以单位耗水量产出为基础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管理制度。(2)推行差别化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3)加强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的管理力度。(4)建立以单位能耗产出为基础的用能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能耗税收为基础的有序用电管理制度。(5)充分利用节能减排、能源“双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倒逼手段,促进落后产能淘汰整治,腾出能耗、排污等要素空间。
第三节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规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2)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逐步调整县镇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努力建立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3)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本市场领域合作,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和市场规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建设,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金融机构。(2)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业务领域和渠道。以“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重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3)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落实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安全和信息化水平。(4)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决策、管理、监督机制。
第四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基层的有效覆盖。(2)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3)完善村民理事会运行机制,实现村民理事会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加快培育农村社区服务组织。(4)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的监督作用。(5)完善政府行政事务入村准入机制,政府部门下沉到村的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6)建立人口迁徙便利化机制,完善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机制,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1)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强化“三农”保险创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农房、农产品期货抵押融资担保探索,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推进连南县(高寒山区)移民搬迁房抵押融资试点。(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拓展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和信托融资等渠道;引进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特色小额贷款公司探索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加大涉农资金向农业基础倾斜,创新农村住房改建、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等投融资模式。(3)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全面推广“政银保”合作,支持鼓励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会、资金互助合作社。对运行良好的合作社、在贷款姑息、融资担保政策实补、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4)设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健全“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及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农业基层保险服务体系。(5)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将闲置农房、老校舍、旧厂房通过自主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加快农村“三权”确权,促进流转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农村承包地、林地和农房等确权登记发证应发尽发。(2)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探索宅基地流转置换、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规范农村产权流转管理。(3)争取制定耕地整合制度,制定鼓励开荒耕种等相关政策制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及村级农业发展。(4)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农民经济权利长久化与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社会事务移交属地政府管理,支持农队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成立一批林业股份制经营合作社。推动连南金坑片区先行先试,探索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省级农民示范合作社建设。
第九章发挥文化引领,打响传承创新民族新品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打造排瑶文化弘扬地,传承和弘扬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创新文化新品牌。
第一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确保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积极争创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推荐评选新一届全国、省、市、县文明先进典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正确舆论宣传导向。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建立县委重点宣传工作协调机制,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策划。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压实新闻发言人职责。推进城市形象推广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讲好连南故事。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管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
推进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在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组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市民节约习惯,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建设国家级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1)推进创建国家级的瑶族文化(连南)生态保护区工作,重点修复原有文化生态环境,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立法,建设综合性、系统性的文化保护系统,提升连南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适应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2)以创建国家级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推动南岗、油岭、三排瑶族重点村寨修复工程、瑶族文化元素显示工程、瑶族文化产品开发工程、瑶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瑶族文化就业培训工程、瑶医瑶药发展壮大工程、瑶族非遗扶贫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性研究工作。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抢救与保护。(1)重点加大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古驿道保护,启动瑶族古村落和瑶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做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提升民族文物展示水平。加强对大坪镇大掌古排的整体保护和古驿道保护开发;保护传承连南八排古村落,开发八排瑶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八排瑶活态博物馆;开展三江镇石泉山古人类遗址的科学规范保护,打造石泉山文化旅游景区。(3)加强市县级文保单位与其他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三排镇油岭、三排瑶重点村寨保护修复与开发;推动涡水镇盘王古庙作为八排瑶祖庙的开发,扩展为八排瑶文化园;开展南汉黄损墓保护工作,与鹿鸣公园开发相结合。对封建社会围剿瑶民的大坪军寮“平瑶岭”石刻、“大兵扫荡瑶穴京观处”摩崖石刻、三江古时八景、建于公元196年的珠江水系第一个人工水利工程三江河龙腹陂等一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址进行整理保护和开发。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展示利用工作,抓好民族文化的静态保护、活态传承。做好瑶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归类建档,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搜集整理。(2)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做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牛蹄、大笼糍等多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培育民族文化人才与文化传承创新环境。(1)建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和手工艺品传承人,调动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加大与中南民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学校合作交流力度,采取引进来人才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大力培育连南民族文化艺术队伍。(2)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推动瑶绣、瑶银等民间工艺品和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以市场推动文化传承;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和院所的交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3)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鼓励民间文艺骨干、传统艺人、民间团队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群众创办有特色的文化团体,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族文化活动载体和文化样式。大力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民族地区在中小学广泛开设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体育课,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应把传承民族文化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提高文化传承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和氛围。
第三节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品牌化
塑造提升连南瑶族文化品牌。(1)立足瑶族文化资源,丰富“瑶文化”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以耍歌堂、长鼓舞、瑶族婚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融合农特产品、手工艺、医药等其它类型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民族文化产业。(2)加快文化品牌走出去步伐,通过广告宣传、展览演出、书籍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其走出清远、走出广东、走向国内外。(3)推动瑶族文化产品商品化。以瑶族刺绣、银饰、长鼓等特色文化产品为主,通过引导工艺类企业、民间工匠等市场主体,制作一批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工艺产品的文化品牌价值。(4)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民族手工艺品业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切实加强文化精品点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园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瑶族文化旅游品牌。(5)打造民族节庆活动品牌,大力支持举办瑶艺节、乡村旅游节、玩坡节、开耕节、桑叶美食节、开唱节、稻田鱼文化节7大特色民族节庆活动,把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创新推动瑶族文化产业化。(1)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瑶族文化产业化,重点发展艺术品业、设计研发、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现代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与本地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2)引进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大型演艺公司等企业的合作,积极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成演出、影视、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教育等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3)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以瑶族文化元素为基础,积极发展适合新时代需求的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探索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模式。
第四节发展普惠均衡的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构建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1)重点推进广东瑶族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打造智慧博物馆,升级馆藏文物保存系统,建设民族团结展厅。按国家一级馆(县级)要求新建连南县图书馆工程,推进县级文化馆、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提升,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镇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传习场所。(2)统筹推进县镇村三级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县全民健身中心(含游泳馆)建设项目,推动7个镇新建及改建提升健身广场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少数民族体育锻炼与文化表演提供必要的场所。(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增强人民体质。(4)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促进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与县级媒体相加相融,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新型县级主流媒体。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1)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支持鼓励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打造提升“瑶颂·瑶族舞曲”;打磨升级《瑶山那抹红》成为全省文艺精品。(2)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全覆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面开展送戏、科普、法制、全民健身、送书、送展、送讲座、送电影,艺术普及、阅读欣赏等活动;认真开展文化惠民千村行送戏下乡活动,举办好“百里瑶山·山歌嘹亮”大赛、“舞动瑶山”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以及图书、文博等流动文化服务,加快建设无人管理智能社区书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基层延伸。
加强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1)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创建工作。强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创作文艺作品,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为旅游者和其他公众提供旅游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站式的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数字服务。(2)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体育相结合,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性赛事,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好“瑶马”(半程马拉松)、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季前赛、瑶族古村落徒步穿越活动、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打造成可观赏、可参与的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体育项目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和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体育欢乐节、运动会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培育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十章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打造“两山”经济实验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县域。
第一节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1)贯彻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牢牢把握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全要素综合整治;全力争取纳入南岭国家公园范围,探索国家公园示范县建设,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2)优化升级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分级分类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构建“一核三区、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城乡污染防治。(1)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坚决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紧抓源头防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强化机动车污染和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加强部门联防共治。持续保持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市排名前列。(2)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100%达标。保护重点流域、区域和湖库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强化流域水环境的协同保护,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禽畜养殖场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3)加强固体废弃物与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回收综合利用和集中安全处置,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行为,加强管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作。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耕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控制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规模化经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做好矿山复绿工作,开展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治理和土地复垦复绿工作。(4)加强环保环卫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国道G323县连南县城段人行道及排污管网项目;启动寨岗镇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产业园工业污水集中处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对全县七个乡镇全部自然村农村污水进行整治,新建镇级处理站5座、村级污水处理池207座;改造镇级处理站1座、村级污水处理池137座,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总体规划,加快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点推进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置扩容提质建设项目,开展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急抢险整治工程和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转运站、收集点等配套设施。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以上。
第二节推进生态修复与建设
全力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1)加快实施森林碳汇、造林抚育、引花入城、绿树古树乡村、森林休闲服务、景区景点绿化美化、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81.08%、森林蓄积量达815.5万立方米。(2)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逐年提高机制,改造低效生态公益林,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力争到2025年,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2万亩。(3)加强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强化森林公园管理,促进森林风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4)全面加强生态管理、林木管理,探索推行林长制,充实森林生态管护队伍,进一步提升森林管护水平。实行石头山石灰岩地区全封区、半封区政策。全面推进矿山退出,矿业权到期一个退出一个。
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两个国家公园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加强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含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提质升级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发展的样板。全面完成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大力推进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进行包括旅游、种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在内的开发活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连南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2)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生态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加快推进城乡公园绿地建设。(1)大力推进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县城形成大中小级配、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绿地体系,打造“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重点布局和建设城乡绿化薄弱地区,深化城乡重点地区和道路的绿化美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建成城乡公园4个。(2)加快推进屋顶绿化、立面绿化、阳台园艺等立体绿化和下沉式绿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06平方米。
扎实推进绿道、碧道和古驿道建设。(1)高标准推进碧道建设和管理,着眼整体水系网络体系,健全完善碧道规划设计,大力维护好河岸生态,加强河道沿线环境整治,切实改善河流水质、水岸环境,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打造独具瑶族文化生态特色的多功能水廊道。(2)以碧道带动绿道、古驿道建设与修复。依托碧道建设工程,推进古驿道保护修复,完成科普宣教馆建设,丰富服务设施。推动绿道、碧道和古驿道三道融合,完善城乡绿道和河流碧道的网络体系,供人民群众步行和骑行休闲,并带动沿线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力争到2025年,建成城乡绿道21.23公里、碧道18.4公里,修复古驿道29.45公里。
第三节促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经济循环化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1)推进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整合连南县人文历史、瑶族风情、生态山水等特色旅游资源,有效推进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打造民族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加快培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开发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农林产业,嫁接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相关生态产业。以旅游景区景点融合对接为主线,推动形成连线连片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2)推动以绿色发展为动力的产业生态化。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服务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环保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环保骨干企业,推进生态型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形成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积极开展传统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支持现有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积极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大力协助企业申报高新科技企业,探索适合生态发展区的工业发展路径,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强力推进节能降耗。(1)促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行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到2025年,重点耗能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GDP能耗达到或接近同期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加强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标准管理,加快推进“能效对标、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中心”三能体系建设。(2)优化能源利用结构。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准入,加大高能耗行业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3)推进低碳节能城镇化。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公交优先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政府办公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推动街道和楼宇能源智能化管理。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进土地空间立体化利用。(3)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各领域节材,推广应用可再生材料。(4)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对闲置、荒废、零散的土地进行全域整治,推动农村土地向集约、规模、高效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土地清表工作,全面推进矿山环境生态综合治理,高效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拆旧复垦、垦造水田等工作,整治后的土地将用招商引资、农民建房集中规划、全域旅游建设等,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风貌提升。
第四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1)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2)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一批“两山书院”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将广东省瑶族博物馆(县瑶族博物馆)建成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示范点,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南岗古排、油岭瑶寨,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工作。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主流媒体发布环境信息,开展环保知识与生态创建专题宣传,运用户外LED显示屏投放环保宣传广告,定期更新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公园广场的环保宣传橱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在文化产品配送、文化活动、文艺创作中突出生态主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生态文化。
第五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确权,使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并可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进行交易。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推进生态受益地区向环境治理保护地区进行生态补偿的新模式。加快完善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建立开发限制协调机制。完善生态发展区限制开发制度。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发挥生态文明政策在项目审批、信贷、土地、财税、市场准入等环节的导向作用,鼓励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环保。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提升各镇融合发展能力,全域推进生态乡镇建设。
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产权制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实现最佳配置使用。完善乡镇差异化分类考核制度,根据乡镇的功能定位、区域特色,科学合理设置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推行环境污染损害问责和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加大追责和追偿力度。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披露、发布机制,定期发布环境质量公报,确保公众知情权。对于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计划和项目决策,要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程序和权利,确保公众参与权。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要及时处理,注重保护举报人,对举报违法事实并查证属实的举报人要进行奖励,确保公众举报权。
第十一章完善设施网络,提升高效实用支撑新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四横五纵,南北贯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水利设施体系,优化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智慧信息体系,全面提升连南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铁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广清永高铁连南段建设和连南高铁站场建设,结合站点建设高铁新城,打造粤北地区的重要引擎与互通枢纽。协调高铁站点与公共交通、长途客运、城镇道路系统、旅游交通体系、物流体系之间的衔接转换,协调推进厦昆高铁建设,积极响应广东省与清远市推进粤湘渝高铁纳入国家层面铁路网规划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乃至广州、珠三角之间的联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
推进公路网建设。(1)加快区域交通干线建设,进一步加密、升级与周边地区联系的干线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四横五纵”的公路网络体系。建设佛江高速公路北延段(连南段),推进清连高速扩容升级。推进国道G323线连南县城段改建、沙山国道建设,加强连南与连州的交通联系。依托“连南高铁站,启动长途客运站配套建设工程。(2)提高省道等级和质量,加强县域干线公路建设,加强县城与各镇之间的空间联系,启动省道S261线连南大麦山至连山上帅段公路新建工程,推进省道S261线县城至大麦山改扩建、省道S262线阳山黎埠至怀集冷水井升级改造、省道262线连南县寨岗段改建等公路工程。(3)完善县域城乡公路网络。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公路改造工程,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改扩建、50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33处水毁修复、600公里农村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等。升级改造X838线全长14.059公里、X383线全长19.21公里、Y681线全长27.45公里等公路工程;建设三排镇油岭至大横龙公路,建设寨岗镇农村桥梁道路工程。推进县城民族桥至沿陂村路面改造工程和县城环城路改扩建工程。
打造旅游观光公路东西环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结合东西旅游圈的旅游格局,加快打造旅游观光公路东西环线。(1)加强旅游景区的交通联系,推进Y681线内田至大龙段改建工程、千年瑶寨4A景区牛栏洞至千年瑶寨与X397线(南岗)至油岭公路新建工程等旅游公路项目。(2)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公路工程,对X397线三排连水至千年瑶寨段、Y699线三排云海花谷至油岭歌塘坪段、X395线县城至金坑段等进行黑体化改造,完成“三大”公路黑体化改造工程。推进起微山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推动连南瑶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
推进游运一体化建设。加强全县交通枢纽统筹,重点与城镇布局、旅游景区、物流布局相衔接,以连南高铁站和客运站综合交通枢纽为节点,加快铁路、公路、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推进立体化、网络化、高效、便捷的游运一体线网体系。建设连南县旅游客运集散中心,以各镇客运站为节点,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新能源公交,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客运枢纽体系。
加快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深化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提升交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普通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形成公路治超网。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和应急调度中心建设的应用。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推进智慧停车管理和新建停车场工程建设。
第二节完善水利设施体系
强化防洪减灾建设。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和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城乡洪水防治体系,构建防洪排涝预警信息网,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深化“河长制”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加强三江河、大坪河、白芒河、称架河、涡水河等河道保护和护岸治理。加快水利生态建设,结合碧道建设打造水利工程,提升水利工程的外观设计水平,打造和谐的水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推进寨岗城防防洪通道工程,在同灌河及支流称架河两岸堤顶道路上升级建设防汛景观通道。加快推进鸡嫲冲截洪应急工程、寨岗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区配套设施和智慧水利平台工程等项目落地。
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有序推进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建设,积极开展板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鹿鸣关水库工程、鹿鸣关灌区改造工程、龙口灌区改造工程。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小泵站、小堰坝、小沟渠的整治提升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合理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确保城乡居民对优质饮用水供水要求,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1)推进重点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等,加快推进塘冲水库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启动板洞食用水工程双主管及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铺设40公里水管及维修、更换现有输水管道,对牛塘水厂引用水隧道进行改扩建,对水厂进行升级扩建;促进县城新旧自来水厂、水源设施改扩建及配套工程;保证县城备用水源和寨岗镇、大麦山镇、三排镇石灰岩地区食用水。(2)推进县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改善供水格局。统筹协调各区域、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节优化能源保障体系
提升能源供应能力。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优化电力生产能力和输送布局通道。以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设施为重点,加快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快推进220千伏高联输变电项目,扩建35千伏大坪变电站,新建35千伏白芒、涡水等3座变电站。继续加大中低压配电网的新建及改造力度,打造安全可靠的配电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16千米,新建及改造公用配变239台。大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项目,以智能电网为方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建成一张健康的配电网。
优化能源多元结构。适度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推进农光一体、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门站、城镇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县天然气管网覆盖率。优化用气结构,提高居民气化率,有序发展工业用气。深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引导科学合理用能。发展绿色交通,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农村能源互补综合利用,推广农村太阳能路灯、村镇光伏集中应用,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
完善能源消费体系。鼓励企业(单位)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以绿色发展为动力的产业生态化。培育壮大环保骨干企业,推进生态型示范园的建设,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服务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公交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加快加气加油联供站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探索。
第四节建设智慧信息体系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通讯管网设计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网使用效率。推进4G网络城乡全覆盖,不断扩大城乡免费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市场主体建设商业免费WiFi网络。加快推动政府部门办公电脑国产化替代化工程,稳步推进连南县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升级改造工作,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项目统一审批备案机制。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信息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加快实施数字化农业农村发展行动,发展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平台。稳步推进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引进信息化制造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数字经济产业平台。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1)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整合发展交通旅游、生活娱乐、医疗教育、安全监察、农业房产、普惠金融、公共事业、能源供应、安全保护等服务信息和基础设施,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数据收集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云计算”服务,多主体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发就业就医、检验检测、旅游出行、金融服务、消防监控等远程智慧服务平台,强化数字资源的深度整合。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2)促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城乡智慧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完善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卫生、智能电网、消防物联网等重点工程,强化交通、教育、医疗健康、文旅、人社、民政、医保、退役军人等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让企业群众易办事、速办事、办成事。(3)完善数字数据监管体系,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4)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资金纳入当地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通过招录公务员、以财政补贴形式鼓励镇村居委外聘年轻干部等形式吸引并留住信息化人才,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第十二章增进民生福祉,拓展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构建涵盖居民收入、民族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多层次的民生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收入调节分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显著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就业环境持续改善。
第二节构建结构均衡的民族教育体系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1)科学谋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加快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完善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鼓励民间资本办学,支持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型幼儿园,保障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幼儿就近入园。 “十四五”期间,县城改扩建1所公办幼儿园(三江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1所民办幼儿园(三排幼儿园),增加幼儿学位。(2)加快开展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乡镇改扩建、新建7所幼儿园,扩大原有办学规模,大力改善教学、生活环境。到2025年,确保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占比达50%以上;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100%办有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快县城学校扩容提质,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1)争取省市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扩建项目、县城田家炳民族中学改扩建项目、石泉中学建设项目和寨岗中学扩容提质项目。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2)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均等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县城新建1所初中项目。(3)协调统筹名校对口帮扶,安排华师附小、广雅小学等名校与连南的石泉小学,华师附中、广雅中学等名校与连南田家炳民族中学、寨岗中学联合办学。“十四五”期间确保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推动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1)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打造粤北地区民族教育优质高中。到202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2)大力支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县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和县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技能培训,解决连南县职业教育发展短板问题。(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中的作用,加快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为连南县产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扎实开展全民终身教育。(1)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2)发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和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参与率,构建全覆盖的终身教育网络。(3)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规范发展社会培训,积极开展需求导向的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4)整合现有各类老年教育资源,加快老年教育分级办学,建立健全老年人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和民族美育教育。(1)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和教学时间,加强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健全教育综合评价机制。(2)继续打造民族文化美育教育特色。进一步改善学校美育条件,充实师资队伍,传承瑶汉族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民族特色美育教育。推进城乡社区的民族美育教育,结合瑶族民俗节庆举办瑶族美育教育活动推广,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参与率。(3)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工程建设项目,探索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教育资源进入各级各类学校、镇街、乡村和家庭,为居民提供信息化教育服务。(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破解教师编制不足、流动不畅问题。全面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进聘用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推进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5)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探索政府引导,民资办学的机制,推广校企联盟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年检制度,规范和完善民办学校治理体系,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建立层次丰富的医疗健康体系
加大公共医疗服务供给力度。(1)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继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益化,科学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县域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2)加快推进瑶医药医疗设施和特色专科建设,推动连南县中医院(瑶医医院)和瑶医瑶药展示中心新建项目,重点发展瑶医瑶药研发,中医健康养生、康复理疗,助推连南瑶医瑶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业态。建设“县瑶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瑶医馆+瑶医特色卫生站+民间特色瑶医馆”四位一体的瑶医药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3)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支持粤北救援中心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与中医院扩容改造、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各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功能。(4)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防控体系,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医疗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并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将妇幼卫生、老年健康服务、医养结合、卫生应急、孕前检查等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对确有照护困难的家庭或婴幼儿提供必要的服务,促进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仓建设,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大力实施健康广东和健康连南行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到202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地区平均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结合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大优质资源下沉,选派骨干专家到镇卫生院开展管理帮扶,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打通县镇医疗同质服务绿色通道,提升镇卫生院诊疗水平、运行效率,充实丰富医共体工作内涵。(2)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章程,完善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财务资产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医院管理制度,把公立医院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围绕近三年外转出率靠前的病种,充分利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优势,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尽快形成比较明显的专科优势,带动县域医疗水平整体提高。(3)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化解医患矛盾。切实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广使用社保卡作为主要就诊卡,实现市民诊疗保健“一卡通”。(4)鼓励社会办医,促进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推广远程医疗,推进医共体和远程诊疗提升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防疫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队伍。(1)加强本地医护人员培养,建立医院、学校联合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全科医生、住院医师。(2)培养医疗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大对优秀青年医疗健康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与科研辅助人才、基层医疗人才培养。(3)推进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4)加快稀缺人才引进,制定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争取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引进高技能专业技术骨干人才。(5)改进人事招聘方法,把临床医学、医技、药学等紧缺专业、急需岗位的招聘条件适当放宽,把县级医院执业医师和乡镇卫生院助理医师列入紧缺人才范畴,组织实施公开招聘,稳定医疗人才队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县镇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倡导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加大社区养老建设投入,建立资源整合、供需匹配的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对失能失智失独老年人照护支持。(2)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培育,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组织,加强老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3)倡导“积极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鼓励离退休人员回乡参加乡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持续参与社会活动。弘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保持在6张以上,各类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第四节健全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全民化。(1)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对特殊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资助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和各类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施覆盖全县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到2025年,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建立覆盖城镇所有职工的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2)强化底线民生保障,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保障水平。(3)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探索工伤预防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探索失业保险在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实现途径,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全力推进安置和就业创业帮扶,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接续,依法依规保障退役军人权益。完善烈士评定与烈士家属待遇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基金监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4)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高标准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建立快速救助制度。(5)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儿童优先发展,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建立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严格规范儿童收养制度。支持家庭发展,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视对妇女儿童的关爱,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6)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
加快就业保障发展。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1)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培训格局,持续引导行业、企业和社区组织开展职工和农业技术人才的技能提升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青年创业人才‘领头雁’”工程;突出抓好退伍军人、失业下岗工人、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产业扶持和劳动技能培训。(2)深入实施创业扶持战略,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创业融资、税收、场地等扶持政策。建设连南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积极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实施“引凤还巢”,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到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加强住房供应保障。(1)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住房保障制度,积极探索货币保障和实物保障并举的住房保障方式,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满足不同群体需求。(2)稳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的标准。加快公共租赁住房改造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无房大学生等住房困难。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提高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强化住房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危旧住房改造,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投入,提高老旧小区改造标准。(3)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大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建设和改造力度,建立农房保险财政统保制度,实现农村住房保险全覆盖。推进移民搬迁项目,在县城周边、寨岗城区规划建设1-2个集中安置点,解决群众移民安置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节巩固提升脱贫扶贫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任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坚持对标对表、精准施策,抓好贫困人口逐批退出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1929户5361人相对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预防返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长效脱贫机制。(1)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及时掌握贫困户关联产业、就业、“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2)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力度,开展组团式、造血式帮扶工作,在巩固提升帮扶实效、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上持续发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专门机构和专业公司,对连南县扶贫产业进行归口管理,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3)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与广清帮扶、越秀对口帮扶连南工作的协调,积极对接“百企帮百村”工作,凝聚脱贫攻坚合力。(4)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对标建立边缘户申请、认定程序和帮扶机制,因人因户施策,及时掌握边缘户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帮助群众守住脱贫成果。
第十三章创新社会治理,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坚持和完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深化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精细化,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创优的社会治理新道路。
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双拥优抚等政策。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1)充分发挥自治县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自治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严格执行依法行政。以建设法治型政府为导向,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3)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和操作细则,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对县、镇、村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力度。加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建设,推广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咨询委员会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4)提高司法公信力。以司法公正树立法治公信,确保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司法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5)推进综合执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理顺行政强制执行机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行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逐步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行政检察监督、纪检监督与政府法制监督协作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6)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扎实推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推进法治社会构建。(1)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基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平台、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矛盾纠纷化解信息化建设,持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体系,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着力规范信访秩序。(2)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确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机制,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完善城乡均等的法律援助制度,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法律援助需求,推动法律援助体系向基层延伸、向行业拓展。增强法治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把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3)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强化“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程,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以及公园、广场等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完善法治文化传播手段,引导城乡群众树立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习惯。
第二节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加强各级“综治中心+网控化+信息化”建没,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2)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形成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党组织+瑶老+先生公”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基础性作用,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3)完善民众参与治理机制,构建“政社互动”新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政民互动机制,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加强网上政民互动,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机制和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有序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网络型组织。(2)建立社会组织各类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政府部分行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有序转移。推动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
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1)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力度。重点对在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帮扶、新居民服务、婚姻家庭服务、卫生服务、群众文化等社会工作各领域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2)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严格社会工作岗位准入标准,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和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建立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社会工作发展后劲。(3)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做好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工作。
第十四章统筹安全发展,展现和谐稳定社会新面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守住安全底线,完善安全体系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的各领域和各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稳定、团结、和谐的发展屏障。
第一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健全县级国家安全责任体系、运行机制,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各领域安全工作,提升保障国家安全能力。坚决落实维护国家各领域安全的部署,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网络意识形态“护城河”工程,扎实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工作。强化5G、人工智能、区域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安全监管和评估工作,加快建设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加强保障经济安全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增强产业体系服务双循环的抗冲击能力。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加强重要农产品战略储备,建设升级粮食和物资仓储设施,推进连南瑶族自治县粮油和物资储备中心库项目,确保粮、棉、油、糖、肉、菜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完善质量检验规章制度,加强粮食产品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粮食检验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提升粮油品质量检验能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增量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切实防控政府债务风险。落实保障能源和战略性资源安全要求,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生态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建成层次清晰、组织有效、保障有力的能源安全储备体系。加强能源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能源安全监管预警、报告、处置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1)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交通、消防、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安全发展。加强涉危涉爆和大型活动等重点治安领域的管控,加快推进危爆物品立体化溯源系统建设,严控涉危涉爆重点行业和部位。(2)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推进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及文明畅通。(3)加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镇街消防安全网格化实体化运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坚决实施“零容忍”监管制度,切实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不定期抽查,依法严厉打击制贩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食品生产、销售、餐饮等各环节安全监管,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治化进程。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严格落实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强化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重点加强对网络售药行为及特殊药品监管,保障药品安全。(2)健全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上下联动、区域联防、部门配合的监管执法体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保证人民食品药品安全。
第四节坚定维护各民族团结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清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清远市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文件,促进全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快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好平等、团结、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第五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深化平安连南建设,系统推进各类平安细胞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平安镇街、平安村居、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企业等平安细胞创建工作。以创建“平安连南”为载体,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营造平安、幸福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五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社会风险。(2)加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建设。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加强反恐处突专业力量建设,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决打赢毒品治理体系整体仗。强化全民反诈工作,建立反诈联席会议机制,扩大反诈体系宣传覆盖面及完善反诈宣传网格化管理,以预警形式及时发布最新诈骗类型,严厉打击网络传销、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校园贷”等新型犯罪。(3)加大依法管网治网的力度,围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拟态安全、威胁情报等领域,布局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加强公共服务数据、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完善网络信用体系。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高标准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创新社区警务体制机制。(4)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邪教组织。
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1)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2)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3)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咨询、疏导、调节等服务。(4)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水平。
第六节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风险防范体系。(1)推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动态监管的风险防范体系。(2)开展城镇风险和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安全评估,加强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风险感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健全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及信息发布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减少和消除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风险隐患。
强化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建设。(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启动连南县应急管理、消防救灾全灾种培训中心项目,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推动人防疏散地域规划和应急避护场所、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应急保障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系统信息化建设;系统提升城市消防、森林消防和其他应急力量的联合作战效能,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2)强化多灾种灾害防治,推动暴雨、台风、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3)鼓励公益组织、应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和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五章强化保障机制支撑,确保规划高质高效实施
坚持依法编制规划、依法推进实施理念,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规划编制管理要求,履行政府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重点任务。
第一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密切配合、携手共进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政治品格、素质能力、工作成果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为干事者撑腰鼓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推动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纠治“四风”问题,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第二节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镇村规划的协调衔接,加强各项目标任务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和镇村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形成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专栏16连南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研究)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组织编制相关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实施计划,不断细化充实规划纲要内容。(1)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实施方案,推进各项目标分阶段、按步骤实现,重点加强对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强县级各部门以及各乡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确保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加强年度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协调。(2)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计划、重大工程和重点发展领域,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推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确保各项发展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第三节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争取省市政策扶持,合理制定用地计划,促进土地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民生项目倾斜。全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科学设置企业入园条件。统筹兼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争取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放开至省域交易,集中力量清理批而未征、征而未供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增强资金保障。争取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扶贫基金。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衔接协调,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考虑规划实施的实际需要。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人才发展的制度和服务环境,制定符合连南县特点的人才资助、项目扶持、平台建设、人才津贴等政策。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建设人才之家、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及其它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技能性人才培训培养模式,重点培养使用紧缺专业人才,集聚培育一批服务新型城镇化、生态产业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推进建设和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并将规划的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中推进实施,形成“建成投产一批、启动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08项,计划总投资312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03亿元。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在建设立项审批、用地指标、资金落实、征地拆迁、环境容量等方面的优先保障,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依法依规推进建设,落实项目建设多项监管制度,提高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
创新引资引技引智模式。优化招商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专职负责与辅助力量结合,构建多层次招商工作体系。进一步促进招商主题和招商人员专业化,优化招商考核奖惩机制,强化项目综合效益导向。实施精准化招商,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的对口招商,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靶向招商,大力引进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新经济业态。
第五节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强化指标约束。根据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规划目标责任管理。
加强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规划有关结构优化、设施提升、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适度修订规划内容。
加强社会监督。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完善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监督作用,推进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
附表一:连南“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绝对数按当年价预计。增长速度为实际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名义增长。
2.实现程度:指标当年实现情况与2020年目标值的比值,计算公式:(当年指标数值/2020年目标值)*100%。
附表二: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表三:重大产业一览表
附表四:重点工程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