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瑶银:美丽而闪亮的,也是瑶胞们理想的生活模样啊~
匠心就是你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制作工坊内,简陋的操作台前,手艺人唐大打十斤正演示瑶银饰品的制作工序。火枪喷薄而出的火舌遇上器皿内的银块,散发出魅惑的蓝光,平添神秘。
瑶银在制作过程中需不时加热使之变软,方便加工。
银项圈
如他所说,瑶银不是纯银,而是一种包含银、铜、锑、铝在内的合金,过去它是瑶胞经济地位的象征,现在则是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代代传承,但手艺人越来越少
唐大打十斤的汉名叫唐辉,他接过父亲的瑶银手艺干了二十余年,如果从曾祖父辈算起,他已经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
唐辉在五年级时成功做出第一件瑶银饰品,如今成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文化传承者。
“那时给儿女留下的财产就是瑶银,就如同现在攒下几套房子一样。”在唐辉的印象中,家家都有一些自己打制的瑶银饰品,儿女迎娶出嫁又会添置一些。旧社会,瑶银是辨别家境是否殷实的重要标准。
小时候,唐辉看到父亲唐大打好公打制银饰,“就这样边打边学,在五年级时成功做出第一件瑶银饰品。”唐辉不曾想到,他本人后来也成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瑶银不是纯银,而是一种包含银、铜、锑、铝在内的合金。唐辉知道,连南并不产银,饰品的原料来源五花八门。有一段时间,他拆下大喇叭内的线圈,将铜、铝等金属都纳入打制瑶银的原材料,坚持瑶银的制作。
只可惜,如今瑶银纯度越来越高,手艺人却越来越少。
男女皆宜的瑶银,从粗犷到精美
直到今天,唐辉手上仍保存有曾祖父传下来的瑶银耳环一枚。那枚耳环个头如筷子般粗细,粗犷而神秘。
如同淳朴、彪悍的瑶族民风一般,瑶族饰品一样充满野性美。手持汽油驱动的火枪,眼前的唐辉很快就完成了化银的工序。他笑着说,与过去手拉风箱烧火不同的是,现在的瑶银制作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种叫做“钉”的模具,用于在银饰上印出花纹。
瑶银上的花纹是用叫做“钉”的模具印出。
他拿出一盒叫“钉”的模具,钉头处雕刻有各色花纹小样,如同活字印刷中的铅字模,选用需要雕刻的花纹,均匀敲打模具即可,省了时间。
■■■■■
男性头饰,银树上有各种造型的银饰和彩线,最顶端为瑶王像。需在盘王节等重大节日才使用。
■■■■■
瑶族银饰大多集中佩戴在头、颈、胸前、后背等部位。女性包括头饰、耳环、项圈等。
瑶族喜爱佩戴银首饰,且男女皆宜。银牌、银镯、银项链、项圈、耳环、银鼓等,品类繁多。在创作主题上,瑶王像、瑶王印随处可见。特别是圆形、弧形、长形胸牌具有日月崇拜的含义,瑶王身处中心化身照耀臣民的太阳,周边的圆点视为瑶民,寓意众星捧月、生生不息的朴素自然道理。
从粗犷到精美,瑶银变化的是制作环境,不变的是匠人们娴熟的手工技巧。
银鼓是衡量瑶银手艺的标准
银鼓,以鼓为原型,造型精美。因为工艺繁杂,被许多手艺人将其视为体现手工水平的标准。
■■■■■
银鼓一侧悬挂若干银铃,摆动起来叮当作响。
银鼓约莫手掌大小,鼓面雕刻有盘王印等瑶族标识,同时在鼓面以及裙边敲出圆点,寓意瑶王的万千臣民。银鼓可直接佩戴于胸前,亦可作为头饰悬挂于女帽之上,造型美观得体,男女皆宜,深受瑶民喜爱。
在佩戴数量上,由于瑶族居住的地方较为分散,有关瑶银佩戴讲究的地区差别与支系差别较大。据统计,南岗瑶族佩戴一道为银布30个,银鼓5个;而油岭则是银布15个,银鼓3个,数量有所差异。
此外,银鼓一侧悬挂若干银铃,银铃经过焊接工艺,并经过手工打磨,小巧精致的银铃不仅散发银白色光芒,而且内置银珠,摆动起来叮当作响。
唐辉介绍说,银鼓下悬挂银铃实为手艺人的创新,是为了配合耍歌堂之时,铃铛声配合鼓声,更具乐感。
瑶银的模样,美丽而闪亮,大概也是瑶胞们理想的生活模样吧~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樊乾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李思靖
编辑:蔡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