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瑶古寨
排瑶祖先经过长期的迁徙,于隋唐时期先后进入连南山区居住。由于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瑶民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山寨四处设防,壁垒森严,以抗御外侮。其中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是南岗排、油岭排、横坑排、军寮排、马箭排、里八峒、火烧排(排,即大山寨),其他小排均为其支派,故连南排瑶又称为“八排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瑶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国家的保护,瑶民不断地自愿迁移下山居住,闻名于世的八排大寨或衰弱或废置,但其山寨旧址仍被瑶民视为圣地。八大排当中,至今仍保留较好的有这3个:
南岗排。又称行祥排,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排坐西向东,奇峰矗立,瑶屋庐层叠居半山上。左密林,右深坑,地势险要。山寨面积159亩。过去寨脚建有寨墙寨门,寨墙长426米,寨门用大石头垒成,宽近2米,高6米余,唯有这个门可进寨内。寨墙寨门始建于明代,其作用是阻止官兵、土匪侵扰,保护山寨安全。明末清初为山寨最鼎盛时期,传说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因规模大,人口多,被称誉为连南排瑶的“父母排”,今望佳岭、马头冲、瑶龙、猫坑、吴公田、白浪、下坪等地的瑶民,大多数是从南岗排迁去的。上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因移民下山,古寨现只保留有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修建的青砖瓦房。在排脚附近,有2座刻有楚文化色彩图腾的明代石棺墓;在山脚有一座筑于明代的石拱桥,均保存完好。2002年始,省政府先后拨款450万元,县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修建了通往南岗排的公路,并对古寨进行修复,使之成为“广东省民族风情游”的热线之一。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瑶民淳朴善良,民族风情奇特,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游客进入这千年瑶寨,即观赏到原汁原味的瑶民风情,感受到瑶族历史的悠久和顽强的生存精神,留下难忘的印象。
油岭排。位于县城之东南19公里处,山寨面积128.4亩,坐西向东;两山环合,地势险要,瑶民依山次第居住。山寨顶端有股清泉水流出,瑶民以竹笕引入排内食用。过去在排顶的山墩建有一座盘古王庙,排脚下有一寨门,入排路小,仅通行人,排四周俱深山险崖。山寨鼎盛时有600多户,5000多人口。因多次领头反抗官府,屡遭官兵围剿,两次被焚。近年来,瑶民陆续搬迁下山居住,现排内还有250多户,1000多人口,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红砖青瓦房屋。该排瑶民特别能歌善舞,排内民间艺人曾多次应邀到广州、南宁、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新加坡、香港等地表演瑶族歌舞,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该排是连南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保存最好的地方,1990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大掌排。位于县城西南,相距21公里。山寨面积140.6亩,坐西南面东北,四面皆有石关,设险以守。地势高峻,入排仰面而登,山路曲折,隘口险要。排中有三道山梁、二条冲水,瑶民散居梁侧冲上。山中有良田。排左边山冲有水源多处,合流成河,由排前流过。排后为天堂山,山顶有大水塘,长年流水不断,瑶民称之为“天塘”,可游泳或垂钓。山寨鼎盛时有500多户,4000多人,现还有150多户,500多人,尚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房屋。站在山寨,极目远眺,只见群山逶迤,峰峦起伏,云雾漫漫,如履仙境。是摄影作画和观光旅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