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古城
自治县的首府三江,位于三江河畔,鹿鸣关下,居沟通两广的坪(石)贺(县)公路之要冲。西、南、北三面群山环抱,东面一马平川,与连州相接。城内人口4万多人,市集繁荣,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好比一颗明珠,显示着瑶汉壮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成就。
三江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工作者在城东北的猫公山岩洞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石刀和夹砂粗陶以及制陶工具,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们在此生息,并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在西郊九皇庙附近山岗,发现有40余座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古墓群,出土文物有绿釉小碗,四耳绿釉缸及绿釉小猪头,还有人面网纹砖。其中一块刻有“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八月□□作之”字样。大概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经播迁到这里,汉族人口已有相当数量了。
到了明朝,三江地区已逐渐成为乡人的贸易市集,居民密集,建有城廓。后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政府又建起一座新城,新、旧城相连,三江城便形成初具规模的小镇,成为附近瑶汉壮各族人民集市贸易的中心。同时,三江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清代这里就建有“文昌宫”,办私塾学堂。在现在的三江小学校址,清末1904年就建起一所高等小学,尔后,又在城东城西分别设立小学分校。并办有宴萍图书馆和阅书报社。1948年还办了一所淳溪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广州的中山大学分教处、真光中学、华侨第三中学都曾迁来一段时间,此外还有一所教会小学和一个小型医院。
三江地区景色秀丽,历史曾有“八景”,曰:鹿鸣秋高、仙楼晚眺、沿潭映月、合望夕照、玉泉夜渡、桂井残虹、花径瑶归、伏兔春荫。这些景致并非人工斧凿,而是自然天成。如“鹿鸣秋高”,在县城西面的鹿鸣关口,当年关隘有一凉亭,亭上横匾“鹿鸣秋高”四个大字刚劲醒目。每当秋高气爽,人们登此,极目蓝天,万里碧蔚;环顾群山,苍松绿杉,红枫似火。关下流水潺潺,关前苍鹰翱翔。俯瞰三江长河,恰似蛟龙出山,窜进金黄色的稻海汪洋,迳向远方流去,气势非凡。现在这些景致有的增添了新色,有的因时过境迁已不复存在了。随着自治县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必将把河山装点得更加美丽,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更多的新景。
在历史上,三江的经济、文化虽然出现一度兴盛景况。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山城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全城只有一条小街,10多间小店铺和一些手工业作坊,房屋残破,百业萧条,十分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城青春焕发,欣欣向荣,各项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展现她那娇容丰姿。人民政府逐年拨款,破旧立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人们把原来的窄小街道扩宽整修,铺成平坦的水泥街道。在街道两旁建起各机关办公大楼和住宅楼房,并先后建起了三江大桥和南门大桥,沟通三江河两岸。近年,县政府对三江镇建设作了全面规划,新建了商业城、顺德大道、瑶山路、旺角路、景观路、黄埔路、沿江路等,街道两旁的新建筑物栉比矗立,有县行政中心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民政大楼、电力新村大楼、财政大楼、司法大楼、法院大楼、邮政大楼等等。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群众收入增加,新的居民住宅如雨后春笋,在近郊形成了连片的新村。
三江镇内还办起了食品厂、毛织厂、木材加工厂、民族纺织厂、服装厂、电机厂、玻璃厂、机械厂、水泥厂等几十间工厂,产品畅销县内外。县城至广州、韶关、坪石、连州、连山以及县内各乡镇,都有班车往来。每逢圩日,市集繁荣,日用百货和农副产品充塞市场,琳琅满目,各族人民互通有无,交易十分活跃。
三江镇也是全县的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已经竣工的有县广播电视中心、新华书店、歌舞团大楼、文化馆、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民族影剧院、文化广场等等。过去清兵骑马射箭的“箭道”,已开辟为人民广场和灯光球场,国民党“化瑶局”被铲平,在废圩上耸立起人民印刷厂的高大厂房。在过去的私办小医院的基础上建起一所初具规模的人民医院。城内还有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来的三江小学经过不断扩建,已能容一千多学生。镇西北的石子坪原是乱石岗,现在已办起了民族初级中学和县党校。民族小学也在荒野中建起一幢幢楼房;近年,自治县在原三江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了县属高级中学。这些文化教育设施的建成,给三江城增添光彩,更为自治县培养人才,为人民的健康,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起着积极的作用。
古城发新姿,春色更盎然。三江镇的建设方兴未艾,许多新的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和进行中。她作为自治县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颗明珠,将更加光耀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