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的火把
这里指的火把,并不是人工雕琢的火把,而是自然而然的,从村头延伸而去的那种火把。
过去,在排瑶里,都是以大队为主,以生产队为辅的,人们每天出去劳动,都是去生产队的地里,争得工分,到年尾才按劳分配有钱分的。因此,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当我们这些学生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煮好饭,烧好水冲完凉以后,若不见父母从远方的山地劳动回来,就拿起竹柴点起火把上路去等父母。因为父母每天劳动结束后才去砍柴或采些猪菜,或挑着很重的担子回家。由此,就出现了我们去喊父母、去等父母回家的习惯。有时我们两人结伴而行,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去的。这时候天空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打着的火把,与黑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下雨的夜晚,更是一点看不清路况,行走艰难。我们去到半路时,就大声向山谷喊“父母”,父母听见是自己孩子的喊声,就应一声,若喊不见,就一直往外走。有时碰上队里的人,就给一点竹柴火他照明回家。等到父母了,我们就抢着为父母挑担,以减轻他们沉重的负担。
在过去的时光里,这种火把在夜里总是亮堂堂一片,似一条条火链,红遍了瑶山,也从小培养了瑶家儿女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继往开来的美好前景。
如今,随着党的移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许多人从山上搬到了山下,日子也改变了很多,但是,每当想起夜晚打起竹柴火去喊父母,去等父母的情景,那种亲情,那种难以割舍的骨肉情亲,总是让人忘不掉,那一段美好而又艰辛的岁月。